2001年M_W7.8昆仑山地震震后形变观测、机制与青藏高原中北部岩石圈流变:认识与挑战
【摘要】:2001年M_W7.8昆仑山地震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青藏高原发生的最大震级地震。同震破裂产生的巨大应力扰动驱动控制着显著震后形变。二十年尺度的大地测量数据记录了地震后长时间、大范围、时空依赖的震后形变演化过程及差异,揭示了昆仑山地震破裂段复杂的断层分段震后运动学特征、分段摩擦性质差异和青藏高原中北部岩石圈流变性质/结构横向各向异性。本文简要回顾昆仑山地震后基于二十年尺度时序InSAR和GPS的震后形变观测方法和时空特征,特别是时空密集的InSAR观测,是该构造区震后GPS观测的重要补充及其不可替代的观测手段;总结大范围震后形变模拟方法及其揭示的震后运动过程、多种动力学机制及其关系。最后总结提出昆仑山地震震后形变20年研究取得的科学认识及尚待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一方面要持续性地对东昆仑断裂带大范围地表形变进行观测研究;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震后形变模型,进一步深化对该断裂带地震周期形变、区域构造对周期形变控制作用、复杂断层运动时空演化机制的认识。
|
|
|
|
1 |
徐锡伟;于贵华;马文涛;林传勇;Yann Klinger;Paul Tapponnier;;昆仑山地震(M_w7.8)破裂行为、变形局部化特征及其构造内涵讨论[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07期 |
2 |
刘潇;;小波多尺度分析尼泊尔M_W7.8地震前卫星重力变化[J];华南地震;2021年01期 |
3 |
杨国华;江在森;张风霜;刘峡;韩月萍;沈午春;王利;;昆仑山8.1级地震对川滇地区地壳水平形变的影响[J];中国地震;2007年01期 |
4 |
祁万强;;昆仑山:研究高原地质变迁的“金钥匙”[J];青海国土经略;2008年04期 |
5 |
李芳,焦明若,曹凤娟,刘哲,于笑非,李兴航;昆仑山8.1级地震后中国大陆及华北地区地震活动趋势探讨[J];东北地震研究;2003年01期 |
6 |
盛志华;;新疆昆仑山铜锌矿的资源勘查原则及找矿方法[J];世界有色金属;2020年23期 |
7 |
张健;赵斌;王东振;王海斌;刘志军;;基于2015年尼泊尔M_W7.8地震震后形变探测青藏高原南缘的岩石圈流变结构[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21年08期 |
8 |
杨国华;江在森;张风霜;刘峡;韩月萍;;昆仑山8.1级地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水平形变影响的讨论[J];国际地震动态;2007年07期 |
9 |
杨少敏,王琪;昆仑山8.1级地震前中国大陆的构造应变背景[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3年03期 |
10 |
张雁滨;蒋骏;李才媛;唐焱;朱健;徐锐;;昆仑山强震前的震颤波并非源自慢地震[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3期 |
11 |
张永双;;对比8.1级昆仑山地震[J];人与生物圈;2009年Z1期 |
12 |
В.Г.卡兹明;В.А.法拉札夫;谢仲武;;昆仑山叶尔羌部分的构造发展[J];地质论评;1960年03期 |
13 |
张晁军;石耀霖;马丽;;昆仑山大地震震后形变反映的地壳岩石流变特性[J];岩土力学;2009年09期 |
14 |
陈易平;倪四道;夏英杰;;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大地震的震前扰动信号源定位与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7年02期 |
15 |
杨成元;查楠;;昆仑山8.1级地震前锦州地震台体应变的异常变化[J];东北地震研究;2007年04期 |
16 |
谭凯,王琪,申重阳;用大地测量数据反演2001年昆仑山地震[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4年03期 |
17 |
顾国华,张晶,王武星;关于2001年昆仑山8.1级大地震前后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的讨论[J];地震学报;2003年06期 |
18 |
张喆;许力生;;2013年南斯科舍海岭M_W7.8地震的多点震源机制反演[J];地球物理学报;2020年08期 |
19 |
韩竹军;Nicola Litchfield;冉洪流;袁仁茂;郭鹏;Robert M Langridge;Russ J Van Dissen;;新西兰2016年凯库拉M_W7.8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初析[J];地震地质;201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