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1933年叠溪地震的发震位置、震源机制与区域构造

王康  沈正康  
【摘要】:1933年发生于中国四川省境内的叠溪M7.5大地震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然而限于资料匮乏,人们对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和震源机制解的认识尚不统一.本文收集整理了当时全球各地震台站对此次大地震的记录,对叠溪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确定的震中位置为31.9°N,103.6°E.挑选具有P波初动符号的台站记录,利用格点尝试法得到了叠溪地震震源机制解的节面之一呈北北西走向,范围为N5°—30°W.结合该区域地质资料给出的岷江断裂南段为近南北向的事实,以此节面为叠溪地震的断层面,我们认为叠溪地震的发震构造系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分量的岷江断裂南段.跨岷山地块10年尺度的GPS观测结果显示,虎牙断裂具有2mm/a的地壳缩短率,对应于岷山第四纪以来的强烈隆升.1933年叠溪地震表现出的岷江断裂的左旋特性与现今GPS测量结果的不一致,可能反映了龙门山与岷江两大断裂系蕴震过程中地壳形变场的相互作用,特别是龙门山断裂带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孕震过程晚期对区域地壳形变场的调整.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花笼靖;中西一郎;森谷武男;笠原稔;金能均;;根据长周期地震波确定近震震源机制[J];国际地震动态;1991年10期
2 梁文宗;赵里;Betrand De LOUIS;;台湾地区震源机制即时解算系统及其在地震地体构造上的应用——以台湾东北部的碰撞-隐没过渡带地体区块旋转作用为例[J];地质学报;2013年S1期
3 曾文敬;罗丽;项月文;卢福水;李超;;赣南地区小震震源机制分析[J];华南地震;2010年01期
4 Yih-Min Wu;Chien-Hsin Chang;Ya-Ju Hsu;李洁波;;用遗传算法确定台湾地震的震源机制[J];世界地震译丛;2008年06期
5 孙业君;赵小艳;黄耘;杨浩;李锋;;云南地区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J];地震地质;2017年02期
6 李丽;宋美琴;刘素珍;扈桂让;;山西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空特征分析[J];地震;2015年02期
7 李志海;王筱荣;;2005年8月26日新疆墨玉5.4级地震序列[J];国际地震动态;2006年04期
8 汤兰荣;曾新福;罗丽;黎斌;吕坚;;寻乌及邻区震源机制和视应力特征[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20年08期
9 曹凤娟;张博;杨牧萍;袁超;邵媛媛;钱蕊;;营口—海城地区震群的震源机制一致性特征[J];地震工程学报;2016年01期
10 苏培臻;安祥宇;李恩来;王承伟;张献兵;赵里;;辽宁地区近期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20年11期
11 刘自凤;付虹;彭关灵;赵小艳;李孝宾;茶文剑;;2014年云南3次强震前后震源机制一致性时空演化特征[J];地震研究;2020年02期
12 赵博;高原;刘杰;梁姗姗;徐志国;杜广宝;;2010年以来四川地区中强地震震源机制反演及深度确定[J];地球物理学报;2019年01期
13 王勤彩;陈章立;郑斯华;;汶川大地震余震序列震源机制的空间分段特征[J];科学通报;2009年16期
14 王平;1998年1月5日陕西泾阳Ms4.8级地震的震源机制[J];灾害学;1998年01期
15 付虹;王绍晋;李丽;林佳霓;;滇中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空分布与强震活动[J];地震研究;2011年02期
16 石耀霖,朱守彪;中国大陆震源机制深度变化反映的地壳-地幔流变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03年03期
17 周蕙兰;青海省西南部西捷与沱沱河沿之间1988年11月5日强震的震源机制[J];中国地震;1995年01期
18 郭志;高星;路珍;;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地震重定位及震源机制研究[J];地震学报;2020年03期
19 P.Kolá ;董旭光;;震源机制与地震波能量的联合测定[J];世界地震译丛;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鸣;王培德;;1989年10月18日大同-阳高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发震构造[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2 王康;沈正康;;1933年叠溪地震发震位置、震源机制解与区域构造[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李鸿吉;王淑贞;;青藏高原的震源机制与板块构造[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4 周立;张伟;沈旸;陈晓非;;采用3D应变格林函数反演龙门山地区小震震源机制[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七)——专题62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专题63地震震源物理研究前沿[C];2015年
5 梁春涛;余洋洋;;震源位置和震源机制联合扫描方法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应用[A];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六)——专题52:微地震监测与反演、专题53:微孔隙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C];2018年
6 刁桂苓;赵英萍;王成亮;张骁;李光;马利军;;邢台地震区近年的震源机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杨宜海;梁春涛;苏金蓉;;芦山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研究[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8:21世纪巴颜喀拉块体大震活动的动力学机制论文集[C];2014年
8 崔作舟;;震源机制与地应力测量[A];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文集(1)[C];1980年
9 康英;沈玉松;杨选;郑斯华;;2012年广东东源4.8级地震的震源机制[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10 尹扶;王宝善;;多目标函数的全波形匹配方法反演呼图壁储气库地区小地震震源机制[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八)—专题五十二:现代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专题五十三:油藏地球物理、专题五十四:微地震与诱发地震监测与反演[C];2020年
11 黄骥超;万永革;靳志同;;2020年西藏尼玛6.6级地震的震源机制中心解及对周围地区影响初探[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六)—专题十六:南北地震带和我国东北地区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专题十七:震源物理过程与地震危险性综合研究、专题十八: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机理与预测[C];2020年
12 张鑫鑫;江国明;孟锐;;日本小笠原区震源机制与深俯冲板块内应力特征研究[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六)—专题十六:南北地震带和我国东北地区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专题十七:震源物理过程与地震危险性综合研究、专题十八: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机理与预测[C];2020年
13 万永革;;漾濞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节面聚类分析[A];第三届地球物理信息前沿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21年
14 李振月;万永革;胡晓辉;;遗传算法反演区域构造应力状态的方法[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七)——专题19:南北地震带和我国东北地区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专题20:震源物理过程与地震危险性综合研究[C];2019年
15 梁春涛;;基于压裂诱发微地震的震源机制反演高精度应力场(英文)[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专题51:微地震与诱发地震监测与反演、专题52:深地结构、地震过程与地下新能源勘查开采、专题53:中国人工诱发(触发)地震研究[C];2019年
16 万永革;;震源机制与应力体系关系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地球物理信息前沿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17 万永革;盛书中;黄骥超;李祥;崔华伟;高熹微;;基于震源机制的应力层析成像方法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三)——专题37地球气候系统历史、专题38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专题39大数据时代地球物理信息学及其应用[C];2015年
18 罗钧;赵翠萍;周连庆;;川滇块体及周边现今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专题论文集[C];2013年
19 李鸿吉;秦建业;;缅甸弧及其周围地区的震源机制和现代应力场[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20 成瑾;涂毅敏;;京西北地区的微震震源机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严川;小震震源机制与应力场反演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
2 余洋洋;微地震定位与震源机制联合反演算法的优化加速[D];成都理工大学;2019年
3 李圣强;集群环境下中小地震震源机制波形反演的准自动系统构建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4 陈筱青;基于震源机制的微地震裂缝解释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9年
5 郑建常;数字地震波形研究区域中小地震震源机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6 周本刚;发震构造特性在潜在震源区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翟亮;精河地震余震序列精定位、震源机制及发震构造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9年
2 徐丹;基于声发射试验的各向异性介质震源定位与震源机制反演[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3 刘兆才;天山地区构造应力场特征与2017年精河Ms6.6地震发震断层性质的厘定[D];防灾科技学院;2019年
4 杨帆;滇西南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与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D];防灾科技学院;2019年
5 苏珊;安宁河断裂及周边地区震源机制解与应力场分布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9年
6 余毓敏;基于震源机制解的DFN模型优化[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7 张志朋;日本东北地区西太平洋俯冲板块内部应力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8 林恺帆;工程岩体破裂震源机制解及其应用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9 王铭浩;2016年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地震震源参数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10 段梦乔;金沙江下游水库区地震震源机制与应力场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9年
11 郑思源;中国地震震源机制解数据库建设[D];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2019年
12 王健;林甸地震发震构造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3 任枭;震源机制解测定在常规分析中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14 邓菲;中强地震前数字地震记录异常特征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4年
15 郭祥云;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测定及其在地震趋势分析中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
16 冷崴;发震构造最大潜在地震的综合判定[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年
17 王强;基于震源机制解反演研究云南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D];云南大学;2015年
18 黄玉婷;汶川8.0级地震震源精确定位及震源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19 汪贞杰;中小地震的多联合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0 罗钧;川滇块体及周边现今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桂运安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蒋瑜香;仅需1秒 人工智能“摸清”地震“脾气”[N];合肥晚报;2021年
2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通讯员 范琼;1秒摸清地震“脾气”[N];中国青年报;2021年
3 记者 朱汉斌 通讯员 李淑;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揭示南澳岛海域地震活动区深部发震构造[N];中国科学报;2020年
4 本报记者 王婷婷;探源龙门山断裂带[N];科技日报;2013年
5 田毅;龙门山断裂带科学探源[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