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腾冲火山区S波速度结构接收函数反演

贺传松  王椿镛  吴建平  
【摘要】:腾冲火山区临近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俯冲的边界 ,火山活动与构造环境关系密切 .采用远震接收函数反演的方法揭示了该区域的深部结构特征 .结果显示 ,腾冲火山区S波低速结构明显受到NE向大盈江断裂的影响 ,断裂的南部存在明显的S波低速结构 ,断裂的北部低速结构不十分明显 .火山区存在浅部的低速结构 ,低速结构与地震活动性存在对应关系 .证实了低速结构是火山区热活动的直接因素 ,并认为腾冲火山区存在再次活动的基本条件 .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龙锋;倪四道;闻学泽;;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龙门山断裂带与其邻区的莫霍面深度及波速比分布[J];地球学报;2011年04期
2 季灵运;王庆良;崔笃信;胡亚轩;郝明;李煜航;秦姗兰;;利用SBAS-DInSAR技术提取腾冲火山区形变时间序列[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1年04期
3 樊祺诚;刘若新;魏海泉;史兰斌;隋建立;;腾冲活火山的岩浆演化[J];地质论评;1999年S1期
4 吕庆田;史大年;汤井田;吴明安;常印佛;SinoProbe-03-CJ项目组;;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典型矿集区深部结构探测——SinoProbe-03年度进展综述[J];地球学报;2011年03期
5 上官志冠;;腾冲火山区幔源岩浆气体上升过程中的变化及原因[J];地质论评;1999年S1期
6 刘若新;樊祺诚;魏海泉;李霓;;中国活火山研究[J];地质论评;1999年S1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元泽;胡毅力;秦敏;张龙;;应用接收函数研究云南腾冲火山区地幔转换带厚度[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贺传松;王椿镛;吴建平;;腾冲火山区S波速度结构接收函数反演及腾冲火山区和五大连池火山区深部结构的对比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杨晓涛;胥颐;刘建华;李志伟;;腾冲火山区的地震层析成像及其构造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4 吴庆举;安张辉;白石羽;张瑞青;;用接收函数研究地壳内部的各向异性[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田小波;吴庆举;曾融生;;有限差分合成接收函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杨毅;周蕙兰;;用于研究上地幔间断面的接收函数的稳定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吴庆举;田小波;张乃玲;曾融生;;接收函数的克希霍夫偏移成像[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吴庆举;田小波;张乃玲;曾融生;;接收函数小波变换波形反演[A];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纪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诞辰[C];2002年
9 田小波;吴庆举;曾融生;;多道反褶积方法求取接收函数[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田小波;张洪双;滕吉文;张慧;;基于多台站SVD分解提取垂向接收函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传松;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滇西地区的深部结构[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2 田小波;横向非均匀介质中接收函数的数值模拟与偏移成像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年
3 王峻;中国境内天山的岩石圈速度结构[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年
4 李海鸥;富蕴—库尔勒宽频地震探测及深部构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5 段永红;中国东北西太平洋俯冲带火山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6 王小平;上海及其邻近地区地下三维速度结构及各向异性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7 赵慈平;腾冲火山区现代幔源氦释放特征及深部岩浆活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8年
8 毛燕;普洱、西双版纳地区壳幔速度结构与强震衰减预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9 张建国;中越红河断裂活动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10 刘红桂;不同构造区固有吸收衰减和散射衰减相对强弱的对比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柳畅;接收函数反演及KMI地震台站下方地壳结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2 徐小明;柴西狮子沟地区地震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3 王洪聚;利用接收函数研究渤海湾盆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1年
4 宋文杰;利用被动源地震剖面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的深部结构[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5 赵炯洋;天山—塔里木盆地接合部岩石圈结构及盆山耦合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郭飚;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地震定位与地震层析成像[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