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震源应力场、形变场和倾斜场

罗灼礼  
【摘要】:本文从水平构造应力作用观点出发,研究了各类震源的应力场、形变场和倾斜场,推导了由垂直形变资料估计地震矩和震级公式.结果与实际观测资料比较符合.最后对强震发生的地震地质条件和弹性回跳理论的正确性和普遍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双绪,江在森;丽江7.0级和唐山7.8级地震前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异常特征[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7年04期
2 卢汝圻,李有英,廖岭堂,陈俭德,吴红;地震领域形变场的研究[J];华南地震;1985年01期
3 蜀水;震源应力场岩石膨胀性和水的扩散作用——云南省永善7.1级地震及其前兆孕育发展过程[J];地球物理学报;1976年02期
4 赵城,张燕;地形变和地震形成的原理与极移相对应的地壳运动变化结果(概述)[J];福建地震;2003年01期
5 谢觉民,杨国华,薄万举;北京地区区域性形变场与近期强震危险性研究[J];华北地震科学;2002年01期
6 杨修信,陈沅俊;深部闭锁断层周围的应力场、形变场[J];中国科学B辑;1989年08期
7 牛安福,张兴科,张晶,高福旺,吉平;吉林汪清7.2级深震前东北地区形变场分布特征[J];地震;2004年01期
8 尤德雄;松潘、平武地震及其应力场的初步探讨[J];地震研究;1983年S1期
9 王威中,殷志山;我国西南地区地震与潮汐应力关系的探讨[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89年01期
10 张勤,王继刚,赵丽华,范一中;地壳垂直形变场拟合技术在中国的发展[J];测绘科学;2002年03期
11 单新建,柳稼航,马超;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同震形变场特征的初步分析[J];地震学报;2004年05期
12 王敏;沈正康;甘卫军;廖华;李铁明;任金卫;乔学军;王庆良;杨永林;加藤照之;李鹏;;GPS连续监测鲜水河断裂形变场动态演化[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05期
13 卢良玉;海城7.3级地震的地形变过程和特征[J];地震研究;1983年S1期
14 W.Prescott;沈;;从远处看地震[J];地震地质译丛;1994年05期
15 王双绪,江在森,崔笃信,王继英;丽江7.0级地震前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孕震信息提取研究[J];中国地震;1997年04期
16 刘一鸣,曹学锋,和景昊,田抗援,李自强;新丰江水库库区形变测量与地震活动关系探讨[J];地震学报;1983年01期
17 张郢珍,粟生平,梁北援;鲁南地区历史地震活动特征及未来地震趋势的有限元分析[J];中国地震;1988年03期
18 卢良玉,林玉祥;辽西地区垂直形变场演化特征及与彰武地震的关系[J];东北地震研究;1994年01期
19 周存忠,高福晖,袁兴志;道孚6.9级地震与泸定台电阻应变仪的变化[J];地震研究;1983年03期
20 王林,尹克坚;广西大化水库附近的近期地震活动[J];华南地震;199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子祺;钱书清;胡桂文;;用于地震短临前兆探测的遥感技术[A];第十三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吴辉;王光林;;华西医院地震中踝关节创伤治疗的回顾性分析[A];第18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3 肖华蓉;陈其兵;葛荣;;地震灾害后大熊猫栖息地竹类采笋标准的研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5 森林病害及其防治论文集[C];2009年
4 李锡均;王嘉贵;张爱民;杨崇斌;;地震裂缝处理方法与实践[A];地基基础工程与锚固注浆技术:2009年地基基础工程与锚固注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金城;刘菲;范启雄;;海洋环境武器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五)——地球物理与海洋安全[C];2009年
6 严松宏;;乐善村二号隧道总体地震反应分析[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8年
7 洪时中;;地震可能是一种自组织亚临界现象[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8 秦建增;李清林;冯建林;张珊敏;黄邦武;张建志;张晓普;;太原M_L5.0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孙政策;林钟明;陈瑞峰;;地震断层上海底管线的适应能力研究[A];2005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刘杰;方运买;张要田;;板集煤矿BF34断层探测研究与实践[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7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锰;地貌与地震形变场分形与多重分形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年
2 张红;D-InSAR与POLinSAR的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3 陈凌;小波束域波场的分解、传播及在地震偏移成像中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年
4 郭振岩;变压器抗地震性能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5年
5 万永革;“地震静态应力触发”问题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1年
6 周克昌;分布式地震数据库系统的研究与实践[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7 刘伟;厄尔尼诺事件多因素成因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8 马立杰;利用卫星遥感探测海域天然气水合物[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9 刘桂萍;地震活动不均匀性及地震断层相互作用的力学机制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0年
10 张学民;华北地区壳幔剪切波速度结构及与晚新生代地质演化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琛;震后救援官兵心理健康状况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2 杨郁青;门式起重机模态分析及抗震性能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3 王宏军;祁县地裂缝发育特征及形成演化作用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4 樊旭宏;中等城市地质灾害的防灾空间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5 胡宝荣;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汶川县地震前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6 黄照南;CFRP修复震后严重破坏钢筋混凝土桥墩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袁志东;活动断裂的公路工程危害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8 陈跃鹏;基于位错理论与GPS速度场的青藏高原南部的形变分析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9 梁伟锋;基于GPS的青藏块体东北缘现今地壳运动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10 敏生才;地震灾区高中生人格特质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程度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盟未来化学品政策引发“地震”[N];国际商报;2005年
2 黑白;贾平凹的“地震”[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3 记者翟伟;民政部向新疆地震灾区紧急调拨救灾物资[N];人民日报;2003年
4 ;胡锦涛主席就印尼等国发生地震和海啸灾害向有关国家领导人致电慰问[N];人民日报;2004年
5 李向龙;壮族学者破译“天书”引起“地震”[N];云南政协报;2004年
6 记者 陈耀;“两办”发出通知号召向普洱地震灾区献爱心[N];大理日报(汉);2007年
7 记者 徐金鹏、贺劲松;元旦前夕温家宝到九江地震灾区看望群众[N];人民日报;2006年
8 通讯员 祝宽海;GRISYSV8.0地震处理系统通过验收[N];中国石油报;2006年
9 王伟奇;农村建房应注意地震安全问题[N];新乡日报;2007年
10 冯文;民进中央、民进云南省委向宁洱地震灾区捐资20万元[N];云南政协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