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中发展的最大有效力矩准则
【摘要】:最大有效力矩准则发表以来,不断得到新的野外观察和实验结果的验证,正在得到国内外同行的支持。岩石的变形行为取决于自身力学性质、构造层次(包括温度、压力、流体压力等因素)和应变速率。浅构造层次中平面菱网状构造和剖面共轭膝褶带,钝角面对缩短方向,受最大有效力矩准则控制,是对慢应变速率的构造响应。证明应变速率对变形行为的控制程度不亚于构造层次。韧、脆性构造的共存意味着构造演化过程为快、慢应变速率的交替。
|
|
|
|
1 |
郑亚东;莫午零;张文涛;关平;;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新思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年01期 |
2 |
张平;李宁;贺若兰;徐建光;;不同应变速率下非贯通裂隙介质的力学特性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
3 |
李金富;曹庆平;周尧和;;Cu_60Zr_20Ti_20块体金属玻璃在不同应变速率轧制时的组织变化[J];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08年04期 |
4 |
吴艳青
,张克实
,杨永兴;应变速率对粗晶超塑性变形及室温断裂性能的影响[J];航空制造技术;2003年11期 |
5 |
杨成松;何平;程国栋;邴慧;;含盐冻结粉质粘土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6年01期 |
6 |
闫东明;林皋;;双向应力状态下混凝土的动态压缩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6年09期 |
7 |
王智祥;刘金明;刘柏雄;刘斌;;AZ61镁合金热压缩流变应力的实验[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8 |
吴小奇;刘德良;李振生;杨强;;滇西主高黎贡韧性剪切带糜棱岩形成时限的初探[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6年02期 |
9 |
张晁军;曹建玲;石耀霖;;从震后形变探讨青藏高原下地壳黏滞系数[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10期 |
10 |
陈林;宋海斌;董崇志;张炯;赵长煜;;二维应变速率正演模拟[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6期 |
11 |
吴奕初,王明华,常香荣,田中卓,肖纪美,何永枢;高纯铝中不同应变速率拉伸的正电子湮没研究[J];科学通报;1990年12期 |
12 |
郑亚东;王涛;王新社;;最大有效力矩准则及相关地质构造[J];地学前缘;2007年04期 |
13 |
杨平生,廖小宁,洪春勇;应变速率对低碳钢疲劳断裂机制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1994年04期 |
14 |
张国民,李丽,石耀霖;地壳应变速率与地震活动关系的研究——从地壳应变场探索强震活动的场源关系[J];中国地震;1999年01期 |
15 |
赖德伦;张来凤;付祖强;闵虹;;辉长岩在不同应变速率影响下的声发射特征( :10~(-4)/秒至10~(-8)/秒)[J];四川地震;1986年03期 |
16 |
谈志高;;应变速率对金属力学性能的影响[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1期 |
17 |
谈志高;;YL_2及RL_2材料动态应力应变关系的确定[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2期 |
18 |
赖德伦,张来凤,付祖强,阎虹;在不同应变速率下三种岩石的b值变化[J];地震研究;1987年03期 |
19 |
李秀清,赵友昌;超塑变形锰黄铜的空洞[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3期 |
20 |
钟曼英;李志华;;在氢环境中钢的应变速率效应[J];实验力学;200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