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刘德良,陶士振,张朝明;郯庐断裂带温泉气体地球化学[J];高校地质学报;2001年01期 |
2 |
朱光,王道轩,刘国生,宋传中,徐嘉炜,牛漫兰;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活动及其动力学背景[J];地质科学;2001年03期 |
3 |
张交东,刘德良,林会喜,邱连贵,徐佑德,任凤楼,裴磊;郯庐断裂带南段巨型正花状构造的发现及地质意义[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
4 |
张恒谦;;郯庐断裂带的南延问题[J];湖南地质;1988年03期 |
5 |
晁洪太,王志才,刘西林;郯庐断裂带下辽河—莱州湾段与潍坊—嘉山段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特征对比[J];华北地震科学;1999年02期 |
6 |
朱光,宋传中,王道轩,刘国生,徐嘉炜;郯庐断裂带走滑时代的~(40) Ar/~(39)Ar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J];中国科学D辑;2001年03期 |
7 |
朱光,牛漫兰,刘国生,王勇生,谢成龙,李长城;郯庐断裂带肥东段走滑运动的~(40)Ar/~(39)Ar法定年[J];地质学报;2005年03期 |
8 |
朱光,刘国生,宋传中,王道轩;郯庐断裂带的脉动式伸展活动[J];高校地质学报;2000年03期 |
9 |
王勇生,朱光,陈文,宋传中,刘国生;郯庐断裂带热年代学信息及其与大别造山带折返的关系[J];地球化学;2005年03期 |
10 |
Li-Yuan Hsiao;Stephan A;任凤楼;;裂谷系主平移断层带的地震反射成像:中国渤海辽东湾郯庐断裂带的早第三纪构造和演化[J];海洋地质动态;2009年03期 |
11 |
王行舟;陈宇卫;;郯庐断裂的平均滑动速率及分段地震危险性分析[J];国际地震动态;2009年04期 |
12 |
谢广林,徐孝文,许明孝,黄广思,杨秀庭;阜阳—团风断裂带的活动性[J];西北地震学报;1980年03期 |
13 |
刘前志,冯杏芝,张洁,谢结来;郯庐断裂带地球物理场特征、地质演化及对油气的控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7年S2期 |
14 |
鲁国明,朱光,李学田,王道轩,宋传中,刘国生;郯庐断裂带对合肥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J];石油实验地质;2002年03期 |
15 |
姚大全,刘加灿,翟洪涛,童远林;郯庐断裂带白山—卅铺段第四纪以来的活动习性[J];地震地质;2004年04期 |
16 |
张绍治,吴少武,刘仲方;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现代构造应力场[J];地震;1989年04期 |
17 |
刘蒙华;;郯庐断裂带金伯利岩的构造意义[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2年02期 |
18 |
祖金华,吴乾蕃,廉雨方;郯庐断裂带中段及邻区的地热研究[J];中国地震;1996年01期 |
19 |
武红岭,陈柏林,王小凤,王薇;郯庐断裂带构造演化的数值分析[J];地质力学学报;1996年02期 |
20 |
欧林果,朱光,宋传中;郯庐断裂带庐江-桐城段的左行平移事件[J];安徽地质;199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