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H.V.Lyatsky
,钟广见;陆壳非挤压盆地的形成:现代模式的局限性[J];海洋石油;1995年05期 |
2 |
张本仁;;秦巴区域岩石圈组成、构造发展与成矿规律的地球化学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1年04期 |
3 |
王绳祖;岩石圈下层塑性流动与板缘驱动力远程传递[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4 |
刘绍文,王良书,李成,李华,韩用兵,贾承造,魏国齐;塔里木北缘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J];中国科学D辑;2003年09期 |
5 |
吕庆田,姜枚,马开义,许志琴;由震源机制和地震波各向异性探讨青藏高原岩石圈变形[J];地质论评;1997年04期 |
6 |
张德厚;;伊比利亚半岛下岩石圈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的地震测深研究[J];地震地质译丛;1994年06期 |
7 |
吕庆田,姜枚,马开义,管志宁;青藏高原中部岩石圈结构、变形及地球动力学模式的天然地震学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
8 |
李椷;国际岩石圈保护计划的一次会议[J];山地学报;1984年04期 |
9 |
王石任;分层岩石圈中起因于地幔对流的应力状态[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88年01期 |
10 |
王清晨;“国际岩石圈”新的五年计划[J];地球科学进展;1991年04期 |
11 |
胡桂明;两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大陆边缘及其动力学机制[J];地质找矿论丛;2000年01期 |
12 |
胡宝群,王方正,孙占学,刘成东,白丽红;岩石圈中的地压梯度[J];地学前缘;2003年03期 |
13 |
谭捍东;姜枚;吴良士;魏文博;;青藏高原电性结构及其对岩石圈研究的意义[J];中国地质;2006年04期 |
14 |
王光大;岩石圈动力学[J];地质科技情报;1984年01期 |
15 |
C. J. Hawkesworth
,张兴春;大陆地幔岩石圈和地球地幔中浅水平富集过程[J];地质地球化学;1991年06期 |
16 |
M.N.Qureshy;胡克;;喜马拉雅山的地壳堆砌和岩石圈挠曲——重力资料分析[J];世界地质;1991年01期 |
17 |
张理刚;;中国东部岩石圈铅同位素化学结构与动力学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2年03期 |
18 |
孙建中;气、水、岩、生、人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3年S2期 |
19 |
M.Tatsumoto;Y.Nabamura;贺云龙;;欧亚大陆东部边缘的富集型地慢岩石圈[J];世界地质;1993年01期 |
20 |
黎彤,倪守斌;中国大陆岩石圈的化学元素丰度[J];地质与勘探;1997年0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