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塔河油田西南地区古生界低渗砂岩油层流体分布及对渗流特征的影响

赵彦超  平宏伟  刘洪平  
【摘要】:塔河油田西南地区古生界低渗砂岩油气层业已证明具工业油气潜力,但实际测试表明,砂岩油层产能低、变化大、含水高,这种特点与油气显示相矛盾。综合实际流体分析化验、岩心含油性描述、含油饱和度测试以及荧光薄片观察分析资料,开展了流体宏观和微观分布研究,建立了流体微观分布模式,探讨了流体分布与低渗砂岩油层润湿性、相渗性的关系,进而阐明了低渗砂岩油层复杂产出特征的内在主控因素。研究表明,工区古生界低渗砂岩油气层利用薄片荧光颜色划分出4类含油沥青类型,建立了两类流体分布模式,并分别对应两类润湿性特征。相渗性实验表明,流体分布模式I(亲水模式)相对模式Ⅱ(混合润湿模式)的相渗曲线具有相对较高束缚水饱和度、较高最大含水饱和度、较低残余油饱和度、较大两相渗流饱和度范围、较高等渗点含水饱和度以及较高最终驱油效率的特点。因而,在相同含水饱和度的情况下,亲水模式(模式Ⅰ)相对混合润湿模式(模式Ⅱ)油层的油相相对渗透率较高,具有较高的产能、较低的含水率和较高的采收率。实际测试资料证实上述分析是可信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姚同玉;黄延章;李继山;;有效压力对低渗油藏渗流特征的影响[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范宜仁,邓少贵,刘兵开;淡水驱替过程中的岩石电阻率实验研究[J];测井技术;1998年03期
3 李艳华,楚泽涵;含气层纵波声速与孔隙度、泥质含量和含水饱和度的关系[J];测井技术;2000年03期
4 谢进庄,吴锡令;用生产测井资料求储层剩余油饱和度的新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年02期
5 陈存元;张豆娟;;测井解释小层含水饱和度算法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年06期
6 何骏平;秦积舜;陈兴隆;;电阻率法在平板模型实验中的应用[J];测井技术;2008年03期
7 何骏平;陈兴隆;秦积舜;;电阻率测井原理在饱和度测量中的应用[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8 张兆辉;高楚桥;刘化清;苏明军;陈小欣;;评价低电阻率油层的思路[J];新疆石油地质;2011年01期
9 岳文正;陶果;崔冬子;郑小川;;碳酸盐岩岩电特性数字岩心仿真[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韩力挥;刘利;毕凯;郭亮;刘燕;李荫刚;;浅析低渗透油藏储层水锁评价方法[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年03期
11 朱克安;KOALA程序系统(二)[J];测井技术;1983年02期
12 林梁;用改进的牛顿法处理测井资料的研究——最优化方法处理测井资料之一[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84年02期
13 史謌;沈联蒂;;灰岩含水饱和度对纵、横波速度变化影响的实验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0年04期
14 Charles R.Berg ,陆黄生;泥质砂岩地层计算含水饱和度的有效介质电阻率模型[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1997年01期
15 喻建新;刘正锋;;声波地层因素与电性地层因素的关系[J];国外测井技术;2000年06期
16 伍丽红,罗利;BP神经网络在储量计算中的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2年04期
17 童茂松,李莉,王伟男,张加举,姜亦忠,王荣;泥质砂岩的复电阻率实验研究[J];测井技术;2005年03期
18 杨斌;匡立春;孙中春;施泽进;;基于遗传规划的储层含水饱和度预测方法[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19 刘志远;郭惠霞;李风铃;李磊;刘军飞;陈彬;;利用饱和度图版定量评价水淹层[J];测井技术;2006年02期
20 冯春珍;林忠霞;崔丽香;;低孔低渗储层含水饱和度的确定[J];国外测井技术;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静;;应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低渗透扶杨油层渗流特征[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游利军;康毅力;;致密砂岩气藏超低含水饱和度现象与水相圈闭损害[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庆杰;李贤兵;刘宝华;严守国;;低渗透储层滑脱系数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陈兴隆;秦积舜;张可;;CO_2-原油体系混相状态的渗流特性[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马恩军;潘书民;张宪生;王宇虹;;含泥砂岩新含水饱和度模型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刘先珊;林耀生;孔建;;考虑卸荷作用的裂隙岩体渗流应力耦合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7 韩从道;尚作源;冯启宁;;用R、X确定水淹层含水饱和度及水洗时间[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8 江淮友;翟春凤;肖兰花;李晓英;李丽萍;;大庆油田储层渗流特征研究与应用[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杨天鸿;于庆磊;唐春安;李连崇;朱万成;梁正召;;岩石破裂过程稳态、瞬态渗流特征模拟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10 黄布宙;李舟波;付有升;;基于混合理论的泥质砂岩三孔隙导电模型[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柏林;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成因及渗流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2 张壮路;工作面顶板涌水量预测的渗流与应力耦合方法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9年
3 刘福利;哈萨克斯坦油田复杂储层饱和度计算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4 向丹;碎屑岩储层物性下限研究及储量计算[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5 王克文;基于逾渗网络模型和升尺度方法的储层岩石电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6 王炯;低渗透砂岩油藏剩余油整体监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7 申茂和;用动态资料分析复杂断块油藏储层特性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8 王殿生;缝洞型介质流动机理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9 赵明;低流度油藏流体渗流特征及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10 胡允栋;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油气储量分类与评估方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长辉;B油田开发中后期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付大其;低渗气藏储层渗流机理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3 游利军;致密砂岩气层水相圈闭损害机理及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4 曲前中;他拉哈—常家围子地区葡萄花油层储层成岩作用与微观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秦学杰;孤岛油田中一区Ng3~6单元油藏模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6 汪佳;徐家围子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7 辜志刚;复电阻率测井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王晓明;裂隙化岩体渗流特征及涌水量数值模拟[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寇婷;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盒8段储层微观特征及其对渗流能力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2年
10 江怀友;大庆油田储层渗流特征研究与应用[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于银花 吴泽波;科学测试为气井“把脉”[N];中国石化报;2010年
2 范凌霄;为海相研究做好扎实的资料储备[N];中国石化报;2009年
3 彭冬梅;基于三维的油藏描述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4年
4 ;何惧复杂储层 自有特色克星[N];中国石化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