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油田西南地区古生界低渗砂岩油层流体分布及对渗流特征的影响
【摘要】:塔河油田西南地区古生界低渗砂岩油气层业已证明具工业油气潜力,但实际测试表明,砂岩油层产能低、变化大、含水高,这种特点与油气显示相矛盾。综合实际流体分析化验、岩心含油性描述、含油饱和度测试以及荧光薄片观察分析资料,开展了流体宏观和微观分布研究,建立了流体微观分布模式,探讨了流体分布与低渗砂岩油层润湿性、相渗性的关系,进而阐明了低渗砂岩油层复杂产出特征的内在主控因素。研究表明,工区古生界低渗砂岩油气层利用薄片荧光颜色划分出4类含油沥青类型,建立了两类流体分布模式,并分别对应两类润湿性特征。相渗性实验表明,流体分布模式I(亲水模式)相对模式Ⅱ(混合润湿模式)的相渗曲线具有相对较高束缚水饱和度、较高最大含水饱和度、较低残余油饱和度、较大两相渗流饱和度范围、较高等渗点含水饱和度以及较高最终驱油效率的特点。因而,在相同含水饱和度的情况下,亲水模式(模式Ⅰ)相对混合润湿模式(模式Ⅱ)油层的油相相对渗透率较高,具有较高的产能、较低的含水率和较高的采收率。实际测试资料证实上述分析是可信的。
|
|
|
|
1 |
姚同玉;黄延章;李继山;;有效压力对低渗油藏渗流特征的影响[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
2 |
范宜仁,邓少贵,刘兵开;淡水驱替过程中的岩石电阻率实验研究[J];测井技术;1998年03期 |
3 |
李艳华,楚泽涵;含气层纵波声速与孔隙度、泥质含量和含水饱和度的关系[J];测井技术;2000年03期 |
4 |
谢进庄,吴锡令;用生产测井资料求储层剩余油饱和度的新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年02期 |
5 |
陈存元;张豆娟;;测井解释小层含水饱和度算法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年06期 |
6 |
何骏平;秦积舜;陈兴隆;;电阻率法在平板模型实验中的应用[J];测井技术;2008年03期 |
7 |
何骏平;陈兴隆;秦积舜;;电阻率测井原理在饱和度测量中的应用[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8 |
张兆辉;高楚桥;刘化清;苏明军;陈小欣;;评价低电阻率油层的思路[J];新疆石油地质;2011年01期 |
9 |
岳文正;陶果;崔冬子;郑小川;;碳酸盐岩岩电特性数字岩心仿真[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
10 |
韩力挥;刘利;毕凯;郭亮;刘燕;李荫刚;;浅析低渗透油藏储层水锁评价方法[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年03期 |
11 |
朱克安;KOALA程序系统(二)[J];测井技术;1983年02期 |
12 |
林梁;用改进的牛顿法处理测井资料的研究——最优化方法处理测井资料之一[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84年02期 |
13 |
史謌;沈联蒂;;灰岩含水饱和度对纵、横波速度变化影响的实验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0年04期 |
14 |
Charles R.Berg
,陆黄生;泥质砂岩地层计算含水饱和度的有效介质电阻率模型[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1997年01期 |
15 |
喻建新;刘正锋;;声波地层因素与电性地层因素的关系[J];国外测井技术;2000年06期 |
16 |
伍丽红,罗利;BP神经网络在储量计算中的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2年04期 |
17 |
童茂松,李莉,王伟男,张加举,姜亦忠,王荣;泥质砂岩的复电阻率实验研究[J];测井技术;2005年03期 |
18 |
杨斌;匡立春;孙中春;施泽进;;基于遗传规划的储层含水饱和度预测方法[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19 |
刘志远;郭惠霞;李风铃;李磊;刘军飞;陈彬;;利用饱和度图版定量评价水淹层[J];测井技术;2006年02期 |
20 |
冯春珍;林忠霞;崔丽香;;低孔低渗储层含水饱和度的确定[J];国外测井技术;200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