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分离三分量远震接收函数的多道最大或然性反褶积方法

刘启元  Rainer Kind  
【摘要】:迄今为止 ,广泛应用的分离接收函数方法主要基于单个台站的观测数据 ,并依赖等效震源假定的有效性。当地壳内存在明显的间断面时 ,等效震源假定不适于宽频带地震波形数据 ,接收函数的估计将在不同程度上遭到破坏。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在于避免使用等效震源假定。依据多道最大或然性反褶积原理 ,给出了利用多道观测数据分离接收函数的方法。我们的方法避免了等效震源假定 ,这对于在复杂构造环境条件下改善接收函数的估计具有实际价值。合成地震图的数值检验结果验证了给出的方法。利用该方法 ,我们得到了跨越大别山造山带 ,从江西大冶附近的大箕铺 (30°2 0′N ,1 1 5°0 3′E)到河南兰考附近的崔林 (34°4 0′N ,1 1 4°4 9′E) ,总长度约 5 0 0km的流动地震台阵剖面各台站的三分量接收函数估计。与基于单台数据的接收函数径向分量比较表明 ,两种方法给出的结果可能存在不可忽略的差别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吕庆田;史大年;汤井田;吴明安;常印佛;SinoProbe-03-CJ项目组;;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典型矿集区深部结构探测——SinoProbe-03年度进展综述[J];地球学报;201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启元;陈九辉;;分离远震接收函数的多道最大或然性反褶积方法[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吴庆举;安张辉;白石羽;张瑞青;;用接收函数研究地壳内部的各向异性[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田小波;吴庆举;曾融生;;有限差分合成接收函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杨毅;周蕙兰;;用于研究上地幔间断面的接收函数的稳定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吴庆举;田小波;张乃玲;曾融生;;接收函数的克希霍夫偏移成像[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吴庆举;田小波;张乃玲;曾融生;;接收函数小波变换波形反演[A];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纪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诞辰[C];2002年
7 田小波;吴庆举;曾融生;;多道反褶积方法求取接收函数[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8 田小波;张洪双;滕吉文;张慧;;基于多台站SVD分解提取垂向接收函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吴庆举;赵文津;田小波;张乃玲;;用接收函数研究青藏高原的岩石层结构[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沈旭章;周蕙兰;;接收函数的近邻(NA)并行反演[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田小波;横向非均匀介质中接收函数的数值模拟与偏移成像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年
2 贺传松;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滇西地区的深部结构[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3 王峻;中国境内天山的岩石圈速度结构[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年
4 李海鸥;富蕴—库尔勒宽频地震探测及深部构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5 段永红;中国东北西太平洋俯冲带火山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6 王小平;上海及其邻近地区地下三维速度结构及各向异性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7 毛燕;普洱、西双版纳地区壳幔速度结构与强震衰减预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建国;中越红河断裂活动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9 彭淼;大地电磁与天然地震数据联合反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柳畅;接收函数反演及KMI地震台站下方地壳结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2 徐小明;柴西狮子沟地区地震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3 王洪聚;利用接收函数研究渤海湾盆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1年
4 宋文杰;利用被动源地震剖面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的深部结构[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5 赵炯洋;天山—塔里木盆地接合部岩石圈结构及盆山耦合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郭飚;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地震定位与地震层析成像[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