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天然气成藏期次研究
【摘要】:近年来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地层发现了较多的天然气,但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与天然气资源量相差甚远;这就需要把资源量转化为储量,需要加强天然气的生成、运移及富集规律等基础地质研究,其中又以天然气成藏期次研究最为重要。因此,文中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地层为重点研究对象,采集了柴西地区大量的包裹体样品并测试了其均一温度,收集和分析了研究区不同构造带的22个包裹体样品均一温度数据,在此基础上结合盆地模拟、圈闭演化对工区天然气成藏期次进行了研究,为下一步的天然气勘探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新近系烃源岩的主力生烃期为N12末—N22时期和N32末—Q时期;圈闭形成发育期贯穿整个古近系和新近系,天然气成藏期晚于圈闭形成期,结合生烃史认为其成藏期在N1末时期以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与地温史和埋藏史曲线也证实研究区至少存在两期油气充注,即N1末—N12初和N22末—N32初。总之,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天然气具有多期生烃、晚期成藏的特点;其主要成藏期为N1末—N12初期和N22末—N32初期,具有明显的长期性和阶段性。最后提出建议,即围绕中浅层N1末—N12初期和N22末—N32初期气藏进行勘探部署,为研究区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打开一个新场面。
|
|
|
|
1 |
段毅,王智平,张晓宝,张辉,周世新;柴达木盆地西部原油极性化合物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J];地质学报;2003年03期 |
2 |
赵东升;吕宗伦;杨乾政;吴清雅;孟祥超;保吉成;郝小梅;刘桂花;;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Ⅻ号断层的特征[J];石油学报;2006年06期 |
3 |
曾融生;阚荣举;;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壳深界面的反射波[J];地球物理学报;1961年02期 |
4 |
樊启顺;马海州;谭红兵;李廷伟;;柴达木盆地西部典型地区油田卤水水化学异常及资源评价[J];盐湖研究;2007年04期 |
5 |
王建,席萍,刘泽纯,江永进;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气候与地形演变[J];地质论评;1996年02期 |
6 |
李鹤永;刘震;党玉琪;马达德;张永庶;张延华;陈艳鹏;;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地温—地压系统演化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J];地质科学;2006年04期 |
7 |
邱楠生,顾先觉,丁丽华,陈刚,杨乾政;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的构造-热演化研究[J];地质科学;2000年04期 |
8 |
温志峰;钟建华;张跃中;郭泽清;刘云田;李勇;;柴达木盆地西部生物礁储层的分布特征[J];石油学报;2005年06期 |
9 |
钟建华;张云秋;段宏亮;马锋;王冠民;任拥军;;柴达木盆地西部七个泉地区第四纪冰凌铸模[J];古地理学报;2008年04期 |
10 |
施洋;包建平;朱翠山;詹兆文;袁莉;徐文;;柴达木盆地西部七个泉与咸水泉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年01期 |
11 |
李洪波;张敏;张春明;彭德华;李杰;;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第三系原油成熟度特征[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年01期 |
12 |
沈振区,童国榜,张俊牌,于淑凤,李银罗;青海柴达木盆地西部上新世以来的地质环境与成盐期[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0年04期 |
13 |
莫晓靥;张敏;孟江辉;;咸水湖相原油芳烃组成特征及地化意义——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2期 |
14 |
王新强;刘娟;;柴达木盆地西部小梁山油田试水前景[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年07期 |
15 |
许以和;;柴达木盆地西部卫星图象构造解译效果[J];石油学报;1982年04期 |
16 |
付建龙,于升松,李世金
,任海燕;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田卤水资源可利用性分析[J];盐湖研究;2005年03期 |
17 |
何国源;谭彦虎;关平;李元奎;张文涛;杜彬彬;;柴达木盆地西部北区第三系油源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8年04期 |
18 |
应绍奋;陈克造;鍾富道;张彭熹;;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纪构造[J];地质知识;1957年12期 |
19 |
樊启顺;马海州;谭红兵;李廷伟;;柴达木盆地西部油田卤水的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9年02期 |
20 |
马雪;伊海生;夏国清;;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砂岩碎屑组分变化记录的沉积转型事件[J];地质通报;2010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