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草培养基残余体在中华绒螯蟹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
【摘要】: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25%、0.5%、1.0%、2.0%、4.0%、8.0%、16.0%的虫草培养基残余体(简称虫草基),饲喂规格为(4.0±1.0)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75 d,通过测定其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以确定虫草基的适宜添加量。结果显示:与基础饲料组比较,0.5%和1.0%添加组平均增重率(WGR)、肥满度(CF)、成活率(SR)显著提高(P0.05),饲料系数(FC)显著降低(P0.05);除肥满度(CF)外,4.0%、8.0%、16.0%添加组的生长指标有所下降。低剂量虫草基添加组能提高中华绒螯蟹血淋巴及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SZ)、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其中,0.5%与1.0%添加组的SOD、LSZ、ACP和ALP水平均达显著水平(P0.05);但当虫草基添加量超过2.0%时,中华绒螯蟹的非特异性免疫力逐渐下降。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AHJ-1)攻毒试验证实,试验组的免疫保护率明显提高,0.5%添加组免疫保护率达100%。综上所述,虫草基作为中华绒螯蟹饲料添加剂的适宜添加量为0.5%~1.0%。
|
|
|
|
1 |
宋学宏,蔡春芳,潘新法,赵林川;用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评定异育银鲫维生素C需要量[J];水产学报;2002年04期 |
2 |
谢一荣;吴锐全;谢骏;叶富良;陈刚;王广军;关胜军;;维生素C对大口黑鲈生长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J];南方水产;2006年03期 |
3 |
张璐;艾庆辉;麦康森;郑石轩;;肽聚糖对鲈鱼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4 |
王广军;朱旺明;谭永刚;康莹;;酵母核苷酸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以及抗应激影响的研究[J];饲料工业;2006年08期 |
5 |
李伟国;温小波;朱大世;;不同脂肪源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脂肪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2010年04期 |
6 |
崔丽卿;徐玮;汪东风;;稀土对大菱鲆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Z2期 |
7 |
谢一荣;吴锐全;谢骏;王广军;叶富良;陈刚;关胜军;;维生素C对大口黑鲈生长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
8 |
黄峰;张丽;周艳萍;刘军;刘立鹤;;复合酶制剂对异育银鲫生长、SOD和溶菌酶活性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
9 |
刘华忠,刘定忠,赵学明;复方中草药对彭泽鲫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J];淡水渔业;2004年03期 |
10 |
常青,梁萌青,王印庚,高淳仁,王家林;饲料Vc对大菱鲆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J];海洋水产研究;2005年05期 |
11 |
付宏远;刘廷;梁晓舟;鞠玉琳;;中药添加剂对延边黄牛非特异性免疫水平的影响[J];饲料工业;2009年01期 |
12 |
;一年能长七米高的树[J];湖北林业科技;1991年02期 |
13 |
曹丽琴,谈慧珍,陶永刚;红罗非鱼海水养殖试验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1993年06期 |
14 |
李诗洪;杨志勤;;环保安(Epeleon)对鸡舍除臭和促进鸡只生长效果试验[J];家畜生态学报;1993年04期 |
15 |
吴贤汉,张士璀,王永元,张宝录,曲艳梅,江新霁;青岛文昌鱼的生活史──年龄、生长和死亡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5年02期 |
16 |
温锐洪;对虾幼体微胶囊饲料的基础营养含量[J];中国饲料;1995年15期 |
17 |
王旭明,洪法水;聚乙烯醇与赤霉素混合处理对小麦生长、抗旱性和产量的影响[J];淮北煤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3期 |
18 |
易剑国,薛仁宇;池塘养殖大银鱼子代生长的初步研究[J];渔业现代化;1996年05期 |
19 |
王洪荣,冯宗慈,杜敏,任家琨;敖汉细毛羊羊毛生长的季节变化规律初探[J];内蒙古畜牧科学;1997年S1期 |
20 |
黄元仿;曹兵;胡克林;吴建繁;贾小红;秦岭;;施氮量对大白菜的生长与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S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