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河口水下三角洲~(137)Cs地球化学分布特征
【摘要】:文章通过对长江口水下三角洲采集的10个柱状样放射性核素137Cs的分析可以得知,长江口水下三角洲137Cs剖面中均存在清晰的最大蓄积峰,其峰值比活度介于5.68±1.03~21.74±1.39Bq/kg之间,平均值为14.11±1.10Bq/kg,最大蓄积峰所处的深度为55~117cm。剖面中137Cs最大蓄积峰应该与1963年的137Cs散落沉降相对应。长江口水下三角洲的表层沉积物中的137Cs比活度范围介于0~9.19±1.12Bq/kg之间,并且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的表层137Cs比活度相一致。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可探测到的137Cs比活度的最大深度范围在88~160cm的范围内变化,137Cs蓄积总量为2361.30±174.38~17714.94±262.14Bq/m2,平均值为9664.97±100.05Bq/m2,137Cs比活度的最大深度及137Cs蓄积总量均表现出从岸向海逐渐增加的趋势。实测的137Cs总量均大于长江流域的137Cs背景值,说明了长江口水下三角洲的137Cs蓄积既有大气散落直接沉降的来源,又有流域侵蚀带来的137Cs输入,并且主要以后者为主。通过放射性核素示踪模型分析长江口水下三角洲137Cs散落蓄积特征可以得知,长江口水下三角洲137Cs的蓄积以长江流域来源为主,说明了放射性核素137Cs在长江口水下三角洲沉积物中的蓄积主要受流域侵蚀因素的影响。
|
|
|
|
1 |
李鹏;杨世伦;戴仕宝;张文祥;;近10年来长江口水下三角洲的冲淤变化——兼论三峡工程蓄水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7年07期 |
2 |
王安东;潘少明;张永战;刘志勇;;长江口水下三角洲现代沉积速率[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0年03期 |
3 |
陈吉余;长江口拦门沙及水下三角洲的动力沉积和演变[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年04期 |
4 |
冯卫兵,王义刚;三峡工程对长江口岸滩的影响[J];河海大学学报;1995年05期 |
5 |
成国栋,钱江初,C.A.Nittrouer,D.J.DeMaster,B.A.Mckee;长江口及邻近陆架现代沉积物构造[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5年02期 |
6 |
杨作升,G.H.Keller,陆念祖,D.B.Prior,林天充,B.D.Bornhold,许卫东,L.D.Wright,J.Suhayda,曹立华,W.J.Wisenman;现行黄河口水下三角洲海底形貌及不稳定性[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1期 |
7 |
林振宏,杨作升,Bornhold,B.D.;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底坡的不稳定性[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5年03期 |
8 |
;海河水下三角洲的演变特征和天津新港泥沙来源的初步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4年01期 |
9 |
吴立成,刘苍字,杨蕉文,华棣;长江河口及其水下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和环境变迁[J];第四纪研究;1996年01期 |
10 |
王海鹏,张培辉,陈峰,叶燕贻,郑志凤;闽江口水下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 Ⅰ.现代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J];台湾海峡;2000年01期 |
11 |
王海鹏,张培辉,陈峰,叶燕贻,郑志凤;闽江口水下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Ⅱ.晚更新世—全新世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J];台湾海峡;2000年02期 |
12 |
魏合龙;亚马逊水下三角洲底部边界层的测量[J];海洋地质动态;1996年04期 |
13 |
陈中原;章申民;;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特征与发展趋势[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1期 |
14 |
关许为,陈英祖,杜心慧;长江口絮凝机理的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1996年06期 |
15 |
陈卫民,杨作升;现代长江、黄河河口水下三角洲不稳定性的对比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
16 |
袁兴中;长江口湿地的分级、分类保护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1年07期 |
17 |
张莉莉;李九发;;长江口拦门沙研究情况综述[J];上海水务;2001年02期 |
18 |
于东生,田淳,严以新;长江口水流运动特性分析[J];水运工程;2004年01期 |
19 |
吕晓霞,翟世奎,于增慧,张怀静;长江口内外表层沉积物中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研究[J];海洋通报;2005年02期 |
20 |
王艳姣,张鹰;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水体遥感测深方法研究[J];海洋工程;200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