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扩展与隆升的讨论
【摘要】:青藏高原晚新生代的扩展和隆升对周边环境演变产生重大影响,确定扩展和隆升的起始年代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近年来在六盘山、积石山和祁连山及其相邻盆地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5~10M aB.P.或约8M aB.P.)发生了准同期、影响深远的构造变形,导致了沉积盆地的消亡和山脉的隆起。青藏高原北缘的阿尔金山和东缘的岷山、龙门山及川滇高原也在该时段发生了构造活动的加速和构造隆升。所有这些准同期的事件反映了约8M aB.P.前后青藏高原向周边的扩展,扩展的方式是通过一系列逆冲断裂、褶皱变形、左旋走滑及其伴随的山脉隆起和盆地消亡而实现的。该时期青藏高原的扩展导致了周边的环境变化,奠定了今日环境的格局。
|
|
|
|
1 |
杨国华,韩月萍,王敏,马庆尊;中国大陆几个主要地震活动区的水平形变[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3年03期 |
2 |
祝意青,胡斌,李辉,蒋锋云;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模拟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场动态图像[J];中国地震;2005年02期 |
3 |
周民都;;青藏高原东北缘深地震测深研究成果回顾[J];西北地震学报;2006年02期 |
4 |
高明星;刘少峰;;DEM数据在青藏高原地貌研究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遥感;2008年01期 |
5 |
袁道阳,石玉成,刘百篪;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晚第四纪水系沉积物年代标尺的初步研究[J];地震地质;1999年01期 |
6 |
侯光良;许长军;樊启顺;;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三次扩张与环境演变[J];地理学报;2010年01期 |
7 |
张珂;蔡剑波;;黄河黑山峡口最高阶地宇宙核素的初步年龄及所反映的新构造运动[J];第四纪研究;2006年01期 |
8 |
施炜;马寅生;吴满路;张云峰;杜德平;;青藏高原东北缘共和盆地第四纪磁性地层学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06年03期 |
9 |
虢顺民,江在森,张崇立;青藏高原东北缘晚第四纪块体划分与运动态势研究[J];地震地质;2000年03期 |
10 |
祝意青,胡斌,朱桂芝,徐云马;民乐6.1级、岷县5.2级地震前区域重力场变化[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5年01期 |
11 |
周民都;张元生;石雅鏐;张树勋;范兵;;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三维速度结构[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年01期 |
12 |
李松林;赖晓玲;;青藏高原东北缘似三联点构造的初步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6年02期 |
13 |
;《地学前缘》2006年第13卷总目录[J];地学前缘;2006年06期 |
14 |
王修喜;李吉均;宋春晖;张军;赵志军;高军平;潘美慧;;青藏高原东北缘西秦岭新生代抬升——天水盆地碎屑颗粒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J];沉积学报;2006年06期 |
15 |
祝意青;;青藏高原东北缘强震前兆特征研究——流动重力方法[J];国际地震动态;2007年05期 |
16 |
张先康,李松林,王夫运,嘉世旭,方盛明;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和华北唐山震区的地壳结构差异——深地震测深的结果[J];地震地质;2003年01期 |
17 |
张会平;张培震;吴庆龙;陈正位;;循化-贵德地区黄河水系河流纵剖面形态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第四纪研究;2008年02期 |
18 |
嘉世旭;张先康;;青藏高原东北缘深地震测深震相研究与地壳细结构[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5期 |
19 |
杨杰东;李高军;戴澐;饶文波;季峻峰;;黄土高原黄土物源区的同位素证据[J];地学前缘;2009年06期 |
20 |
吴立辛;杨明芝;赵卫明;傅容珊;朱良保;施行觉;;利用重力多尺度分解资料反演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厚度[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