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基于位置大数据的国庆假期青藏高原人群分布时空变化模式挖掘

易嘉伟  杜云艳  涂文娜  
【摘要】:人类活动是引起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发生改变的重要因素。很多学者对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和近几十年的人口分布格局与人口流动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有关人群时空分布的精细尺度研究相对缺乏。海量的位置大数据为认识高原人群短期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新途径。本文利用手机定位数据、人口迁徙数据等高时空分辨率的位置大数据,通过时间序列分解方法和基于统计检验的异常判别方法,分析了2017年国庆期间青海与西藏的人群分布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假期旅游行为及人口迁徙与变化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①在省级和城市整体尺度上,定位请求量的假期变化在时间上呈现先降后升的"潮汐"变化模式;②在精细网格尺度上,西宁和拉萨城市及周边地区的人群分布变化在空间上呈现中心跌、周边涨的"离心化"变化模式。国庆假期人们向城市周边热门景点移动聚集的旅游行为和城市之间的人口迁徙都是导致西宁和拉萨周边地区定位请求量上涨的重要潜在原因,而两座高原城市中心定位请求的下跌不仅与人口迁徙有关,还与假期人类日常行为及定位请求频次的变化等因素有关。通过位置大数据挖掘节庆假期人群分布的时空变化,不仅加深了对高原人口分布格局与流动变化的认识,也为高原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精细化管理与决策提供支撑。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易嘉伟;杜云艳;涂文娜;;基于位置大数据的国庆假期青藏高原人群分布时空变化模式挖掘[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9年09期
2 王方辰;;生态民族[J];知识就是力量;2009年06期
3 ;雾霾频发或与青藏高原有关[J];林业与生态;2014年12期
4 施雅风;可预见的青藏高原环境大变化(摘录)[J];盐湖研究;2001年01期
5 刘煜;李维亮;周秀骥;;青藏高原臭氧变化趋势的预测[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1年S1期
6 吴先宁;;创新思路,拓展区域环境研究新领域——评《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J];团结;2012年06期
7 王晓维;;青藏高原地区生态保护立法的相关探讨[J];环境与发展;2017年06期
8 党悦霖;;青藏高原地区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J];中国公路;2017年21期
9 朱立平;姚鲁烽;;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喀什召开[J];地理学报;2008年01期
10 吴玉虎;;走进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J];大自然;2010年06期
11 张惠远;;青藏高原区域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与保护进展[J];环境保护;2011年17期
12 郑度;;青藏高原环境与发展的地域差异[J];科学新闻;2001年34期
13 张永凯;陈润羊;;青藏高原新农(牧)村经济与环境协同途径研究——基于甘肃省夏河、迭部和舟曲三县的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年07期
14 季崇萍,邹捍,周立波;青藏高原臭氧的准两年振荡[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1年04期
15 段克勤,姚檀栋,李月芳,唐富荣;青藏高原双湖地区河水受到Pb污染[J];冰川冻土;2000年03期
16 南文渊;青藏高原生态区划和重点开发战略探讨[J];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17 孙鸿烈,李文华,章铭陶,韩裕丰;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J];自然资源;1986年03期
18 单子豪;付佳睿;;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分析及重建策略[J];科技资讯;2019年23期
19 田坤;王宁;彭建生;;青藏高原:中国最大的水乡[J];森林与人类;2018年12期
20 黄振中;;青藏高原问卷[J];绿叶;200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长艳;邓梦雨;齐冬梅;;青藏高原湿池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3 高原天气气候研究进展[C];2018年
2 孙鸿烈;;青藏高原研究的几个重点问题[A];青海资源环境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3 黄忠敏;俞国权;黄丽丽;;旅游活动对青藏高原环境的影响[A];2005青藏高原环境与变化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张梅心;赵纯;丛志远;Ming Chen;Jimy Dudhia;;南亚大气污染向青藏高原的输送机制研究[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3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8年
5 武广明;万欣;高少鹏;丛志远;;青藏高原棕碳气溶胶的来源与环境意义[A];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7年
6 马生林;;保护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A];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外来有害物种防治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伟;高令健;尹润生;张强弓;孙学军;冯新斌;商立海;;三江源及祁连山地区地表水汞形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8 熊洁;赵天良;刘煜;韩永翔;Feng Liu;;青藏高原沙漠化对东亚沙尘气溶胶贡献的敏感性模拟试验分析[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9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2013年
9 周瑞辰;杨瑞强;景传勇;;青藏高原多环芳烃(PAHs)湖泊沉积记录[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六分会:环境化学[C];2016年
10 罗菊芳;;实现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法制化研究[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付伟;青藏高原地区资源可持续利用初步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耿艳;青藏高原热环境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6年
2 燕新梁;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3 杨蕊琪;青藏高原土壤中原油降解细菌的多样性及降解特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建设更加美丽的青藏高原[N];人民日报;2018年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张宪洲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汪诗平 朴世龙;青藏高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果显著[N];人民日报;2015年
3 本报记者 李鹏;青藏高原或成风沙中心[N];北京科技报;2010年
4 马生林;青藏高原生物生存形势严峻[N];中国民族报;2003年
5 记者 刘钊;青藏高原大气汞沉降迅速增加[N];中国气象报;2016年
6 本报记者 刘慧;保护青藏高原,我们的生命之源[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安世远 通讯员 夏连琪;青藏高原环保规划框架形成[N];中国环境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李平;青藏高原雪线严重退缩[N];中国矿业报;2007年
9 记者 谢宏;青藏高原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N];大众科技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陈若葵;青藏高原植绿计划 装扮藏区美好家园[N];中国妇女报;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