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2021年“7.20”河南暴雨水汽输送特征及其关键天气尺度系统

布和朝鲁  诸葛安然  谢作威  高枞亭  林大伟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2021年“7.20”河南暴雨水汽输送特征、水汽来源以及关键天气尺度系统。双台风“烟花”和“查帕卡”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共同为“7.20”河南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然而,就暴雨的水汽供应而言,仅以台风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作用难以解释2021年7月20日发生的日降水量663.9 mm和1小时最大降水量201.9 mm的极端暴雨事实。水汽通量分析和LAGRANTO模式轨迹分析结果表明,20日在河南南侧形成了一个很强的经向水汽通量带(850 hPa以上),它与台风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引起的低层水汽通量带在河南附近汇合,为暴雨提供了最为充沛的水汽条件。我们强调,20日在河南以西地区上空发生了对流层顶反气旋式波破碎事件,它与台风协同作用,引发了河南南侧的强经向水汽通量,从而导致此次极端暴雨事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曲延禄,张程道;大气中水汽输送的气候学计算、分析方法的一个注释[J];气象学报;1986年03期
2 齐庆华;;西北太平洋水汽输送异常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耦合模态[J];海洋科学;2009年09期
3 何跃;管兆勇;林永辉;;强弱南海夏季风年水汽输送路径特征分析[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4 段旭;张瑾文;;“双峰”期孟加拉湾风暴对西南水汽输送的贡献[J];大气科学;2015年03期
5 苏翠;陆桂华;何海;吴志勇;何健;;珠江流域水汽输送特征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14年02期
6 周长艳,何金海,李薇,陈隆勋;夏季东亚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刘春蓁;关于暴雨水汽输送机制的初步探讨[J];气象;1979年07期
8 郭志荣;陈旭红;江燕如;董丽娜;;中国东部夏季水汽输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J];大气科学学报;2014年05期
9 朱玲;柳艳香;左洪超;向卫国;龚强;于华深;蔺娜;晁华;顾正强;;海河流域水汽输送及其变化特征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1年03期
10 王旭,王铁,马禹;新疆对流层中上部水汽输送特征研究[J];新疆气象;2001年02期
11 史慧敏,翁笃鸣,林守廉;各种大气水汽输送气候计算方法的比较和讨论[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12 何金海,于新文;1979年夏季我国东部各纬带水汽输送周期振荡的初步分析[J];热带气象;1986年01期
13 施永年,刘蕙兰,马开玉;我国东部夏季的水汽输送和水汽含量[J];气象科学;1982年Z1期
14 霍贝;陆桂华;何海;;淮河流域旱涝年水汽输送特征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12年02期
15 贺晓露;秦幼文;;2018年1月鄂北大暴雪的异常环流形势和水汽输送特征[J];气象科技进展;2021年04期
16 陈萍;李波;;藏东南水汽输送特征分析及其影响[J];南方农业;2018年09期
17 苗长明;丁一汇;郭品文;沈杭锋;樊高峰;;水汽输送与江南南部初夏雨季及降水变化的联系[J];气象学报;2015年01期
18 周长艳,李跃清;长江上游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马京津;;华北地区气候变化及对夏季水汽输送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2 杨道侠;刘建忠;张蔷;;北京地区空中水汽输送特征初步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Ⅰ)[C];2008年
3 高国栋;陆渝蓉;翟盘茂;高波;陈勇进;吴必文;;长江流域大气水汽输送特征及其对旱涝形成的影响[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田秀霞;董占强;李菊香;宋晓辉;王洪峰;聂振岭;张利萍;;冀南特大暴雪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何金海;周长艳;李薇;陈隆勋;;夏季东亚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陈红霞;付伟基;管卫江;许方璐;周洪亮;;豫西地区一次致洪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A];S1 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2年
7 彭莉莉;罗伯良;张超;;近十年湖南夏季区域持续性暴雨过程水汽输送特征[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6年
8 肖安;陈云辉;薛谌彬;;江西2012年5月12日大暴雨过程水汽输送分析[A];S1 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2年
9 周长艳;李跃清;李薇;陈隆勋;;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近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A];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施小英;徐祥德;;长江中下游旱涝异常水汽输送结构及变化趋势[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1 雷俊;方之芳;;青藏高原东部冬季积雪异常的环流及水汽输送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复杂地形影响下的天气与气候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2 徐祥德;陈联寿;苗秋菊;王秀荣;;梅雨带水汽输送源汇结构模型[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13 徐祥德;陶诗言;王继志;;青藏高原——季风“大三角”影响域水汽输送特征与中国区域旱涝异常[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14 王霄;巩远发;岑思弦;;夏半年青藏高原“湿池”的气候特征及其水汽输送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第二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5 徐祥德;陶诗言;王继志;周丽;王秀荣;;青藏高原-季风“大三角”影响域水汽输送特征与中国区域旱涝异常[A];大气科学发展战略——中国气象学会第2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6 宋桂英;潘进军;王德民;韩经纬;荀学义;;内蒙古夏季干旱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A];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7 谢坤;任雪娟;;华北夏季大气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夏季旱涝的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8 谢坤;任雪娟;张耀存;姚素香;;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华北夏季大气水汽输送模拟结果的检验及其与单独气候模式的比较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模拟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9 付伟基;李振锋;仵建勋;王俊;;豫西地区一次致洪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20 周长艳;李跃清;李薇;陈隆勋;;东亚地区秋季水汽输送特征及水汽源地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2条
1 王宁;中国大陆地区大气水循环的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2018年
2 赵阳;青藏高原大地形影响背景下对流结构及水汽输送特征对下游暴雨的影响机理[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9年
3 董李丽;青藏高原“敏感区”地表通量、水汽输送结构对长江中下游梅雨期异常降水的综合影响特征[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9年
4 施逸;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中国东部雨带推进过程中水汽输送及其变化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0年
5 刘鹏;城市化影响水汽输送及云和降水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6 褚曲诚;中国东部汛期降水的水汽来源变化及其气候动力学研究分析[D];兰州大学;2020年
7 许传阳;中国南亚热带典型季风区雨季水汽空间分异特征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9年
8 吴萍;水汽输送对我国降水变异及大气污染条件的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7年
9 施小英;中低纬关键区水汽输送结构特征及其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
10 张新主;西南地区水汽输送特征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1 索渺清;南支西风槽建立、传播和演变特征及其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8年
12 常越;南方暴雨的气候特征以及触发、维持机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海红;新疆水汽输送特征及其变化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2 孔蒙;2016-2018年金华地区大气降水的水汽输送特征[D];浙江师范大学;2019年
3 巩宁刚;基于多元数据的西北地区大气水汽输送及收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9年
4 刘晓东;水汽输送对中国东部夏季雨带变化影响的诊断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5 张雪梅;东亚地区夏半年水汽输送过程的气候特征及其与我国东部降水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6 浦建;中国东部雨季水汽输送源地的年代际变化[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7 姜兵;西北地区东部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8 朱玮;亚澳季风区平均场和扰动场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江淮梅雨异常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9 周长艳;亚澳季风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10 黄玉霞;西北地区大气水汽输送特征及气候转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11 宋倩倩;青藏高原区夏季水汽输送及其与上年北极秋季海冰的联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0年
12 何跃;东亚强弱夏季风年水汽输送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13 赵阳;青藏高原大地形影响及其水汽输送结构对中国东部暴雨极端事件时空分布影响机理[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6年
14 林厚博;青藏高原降水变化及其水汽条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15 张书萍;华北空中水资源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尺度海—陆温度变化的关系[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16 刘蕊;新疆大气水汽含量、水汽通量及其净收支的计算和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17 张芳丽;四川盆地突发性暴雨的影响系统与水汽输送特征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20年
18 杨萌洲;热带大西洋对西南地区夏季水汽输送和降水异常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0年
19 谢启玉;青藏高原“湿池”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0 王奕丹;三江源地区水汽和云水状况的统计分析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2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王亭 本报实习记者 王婉;天空之河——大气河[N];中国气象报;2021年
2 记者 冯颖 通讯员 寸金兆;高原东南缘水汽输送关键区观测试验完成[N];中国气象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刘成成 任俊;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祥德:秦巴山区是水汽输送关键通道之一[N];中国气象报;2013年
4 丁一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超级厄尔尼诺”出现的可能性很小[N];中国水利报;2015年
5 ;这里为何空气“独好”[N];中国气象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韩霁;大气·水汽·冷空气[N];经济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