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为什么NCEP-CFSv2模式对11月西伯利亚高压强度的预测性能较好

杨洪卿  范可  田宝强  华维  
【摘要】:作为东亚冬季风的关键系统,西伯利亚高压的变化对欧亚大陆冬季天气及气候异常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系统地评估了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第二代气候预测系统(NCEP-CFSv2,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 Prediction-Climate Forecast System, version 2)对冬半年(11~2月)及逐月西伯利亚高压强度的预测效能。结果表明,NCEP-CFSv2模式仅对11月西伯利亚高压强度的预测效能较好,研究其成因发现11月西伯利亚高压强度主要受该地区热力、动力过程以及西伯利亚地区积雪状况的影响。在热力过程方面,NCEP-CFSv2模式可以较好地再现11月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及其相联的该地区表层土壤温度、对外长波辐射等热力因素;在动力过程方面,模式能较好地再现11月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及其相联的该地区对流层低层辐散环流、中高层下沉运动;同时,模式也能较好地再现11月西伯利亚高压强度与该地区积雪覆盖率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与11月西伯利亚高压相联的热力、动力过程和该地区积雪状况可能是11月西伯利亚高压强度的可预测来源,且NCEP-CFSv2模式能较好地再现这些可预测来源。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丁一汇,温市耕,李运锦;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动力结构的研究[J];气象学报;1991年04期
2 朱红霞;陈文;冯涛;王林;;冬季西伯利亚高压的主要年际变化模态及其对东亚气温的影响[J];高原气象;2019年04期
3 李栋梁;蓝柳茹;;西伯利亚高压强度与北大西洋海温异常的关系[J];大气科学学报;2017年01期
4 胡思乐;李艳;方从羲;陈志宏;;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西伯利亚高压协同作用与东亚冬季风之间的联系[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04期
5 Da-Wei LIN;Cholaw BUEH;Zuo-Wei XIE;;Classification of wintertime large-scale tilted ridges over the Eurasian continent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2018年05期
6 李艳;王嘉禾;王式功;;极涡、阻塞高压和西伯利亚高压在极端低温事件中的组合性异常特征[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01期
7 武炳义;;2012年1月、2016年1月东亚两次极端严寒事件及其与北极增暖的可能联系[J];大气科学学报;2019年01期
8 宋伟;吴志伟;李跃凤;刘春;;冬季中国东部与北极之间近地面温度变化的年际联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8年04期
9 蓝柳茹;李栋梁;;西伯利亚高压南界东段季节及季节内变化特征及成因[J];气象;2019年12期
10 蓝柳茹;李栋梁;;西伯利亚高压的年际和年代际异常特征及其对中国冬季气温的影响[J];高原气象;2016年03期
11 叶丹;张耀存;;冬季东亚副热带急流和温带急流协同变化与我国冷空气活动的关系[J];大气科学;2014年01期
12 陈文;康丽华;;北极涛动与东亚冬季气候在年际尺度上的联系:准定常行星波的作用[J];大气科学;2006年05期
13 司东;李清泉;柳艳菊;王遵娅;袁媛;王东阡;;2013/2014年东亚冬季风异常偏弱的可能成因[J];气象;2014年07期
14 龚道溢,王绍武;西伯利亚高压的长期变化及全球变暖可能影响的研究[J];地理学报;1999年02期
15 谢永坤;刘玉芝;黄建平;;秋季北极海冰对中国冬季气温的影响[J];气象学报;2014年04期
16 郭渠;李瑞;阮定伦;张天宇;;重庆地区冬季雾气候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8年05期
17 荣艳淑;余锦华;段丽瑶;;20世纪80和90年代华北干旱特征及成因分析[J];高原气象;2007年02期
18 班晋;李永生;赵佳莹;孙镆涵;;2017-2018年冬季黑龙江省气温异常成因分析[J];黑龙江气象;2019年01期
19 丁婷;王永光;柯宗建;王遵娅;;2016/2017年冬季北半球大气环流及对我国冬季气温的影响[J];气象;201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5条
1 宋伟;吴志伟;李跃凤;刘春;;冬季中国东部与北极之间近地面温度变化的年际联系[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7 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C];2018年
2 赵翠萍;刘淑梅;任菁倩;;黑河市严寒天气气候成因的探讨[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 东亚气候变异成因和预测[C];2015年
3 李春;方之芳;;北极涛动与东北冬季温度的联系[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王迪;何金海;祁莉;栾健;;欧亚大陆各季节温度对全球变暖的不同响应[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8副热带气象发展及生态环境影响[C];2013年
5 虞海燕;曹鸿兴;蔡秀华;姬菊枝;;西伯利亚高压的气候变化及其与东亚季风的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雷杨娜;孙娴;;中国冬季气温变化与北极涛动关系研究[A];S15 冰冻圈与极地气象[C];2012年
7 周伟东;朱洁华;;近134年上海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A];第五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刘克利;陈廷芝;;2009/2010年内蒙古冬季低温特征及成因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9 任菊章;郑建萌;许彦艳;陶云;张万诚;琚建华;;2007年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季节内变化对云南气温的影响[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6年
10 陈文;;准定常行星波在北极涛动影响东亚冬季气候年际变化中的作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1 顾沛澍;朱伟军;刘鸣彦;高洁;曾鼎文;;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异常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 短期气候预测理论、方法与技术[C];2014年
12 王会军;尹志聪;;关于气候变化对北方冬季霾影响机理研究的一些新进展[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6 东亚气候变异与极端事件及其预测[C];2016年
13 石正国;刘晓东;沙莹莹;;蒙古和云贵高原小地形对亚洲气候的影响:同青藏高原主体的对比[A];中国地质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下册)[C];2015年
14 焦洋;游庆龙;林厚博;闵锦忠;;北极涛动对青藏高原冬季变暖的影响[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C];2015年
15 周伟东;朱洁华;;近134年上海冬季气温变化及与冬季风环流关系初探[A];第五届副热带气象学术业务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贾蓓西;西伯利亚高压对中国北方地区冬季空气质量的影响[D];清华大学;201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平宇;冬季两类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动力学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2 黎文懋;中国北方冬季极端低温频次主要模态及可能的成因[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3 徐士琦;东北地区春季首场透雨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4 马婷婷;中国冬季极端冷事件对变暖背景的响应[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5 徐文明;太平洋潜热变化及其与中国冬季气温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6 郎文哲;1600a来北疆吉力湖沉积记录的风沙活动历史[D];兰州大学;2020年
7 宋伟;北极近地面温度变化与东亚冬季气温的联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8 王腾飞;我国冬季气温年际异常的主模态及其变异的成因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9 狄慧;北极海冰年代际转型及其对冬季极端低温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10 蓝柳茹;西伯利亚高压的年际和年代际异常特征及其对中国冬季气温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记者 陶韬;江苏经历1961年来最暖冬季[N];江苏科技报;2017年
2 记者 刘洋;世界气象组织:西伯利亚高压气团造成欧洲严寒[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3 记者 董思;今年这个晚秋破了历史纪录[N];深圳商报;2020年
4 本报记者 王菡娟;变暖还是变冷?[N];人民政协报;2012年
5 记者 陈梦阳 林晖 张淼淼 赵叶苹;这个冬天为何这么冷[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6 记者 陈云芬;昆明为何出现10年来最低温度[N];云南日报;2013年
7 何蒙 整理;这个冬天特别冷,是因为地球在变暖?[N];中国妇女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徐文彬 张永;汛期将至 哪些气候特点值得关注[N];中国气象报;201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