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C二代气候系统模式的季节预测评估和可预报性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国家气候中心(BCC)第二代季节预测模式系统历史回报数据,从确定性预报和概率预报两个方面系统地评估了该模式对气温、降水和大气环流的季节预报性能,并与BCC一代气候预测模式的结果进行了对比,重点分析了二代模式的季节可预报性问题。结果显示,BCC二代模式对全球气温、降水和环流的预报性能整体上优于一代模式,特别在热带中东太平洋、印度洋和海洋大陆地区的温度和降水的预报效果改进尤为明显。这些热带地区降水预报的改进,可以通过激发太平洋—北美型(PNA)、东亚—太平洋型(EAP)等遥相关波列提升该模式在中高纬地区的季节预报技巧。分析表明,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信号在热带和热带外地区均是模式季节可预报性的重要来源,BCC二代模式能够较好把握全球大气环流对ENSO信号的响应特征,从而通过对ENSO预报技巧的改进有效地提升了模式整体的预报性能。从概率预报来看,BCC二代模式对我国冬季气温和夏季降水具备一定的预报能力,特别是对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正异常和负异常事件预报的可靠性和辨析度相对较高。因此,进一步提高模式对热带大尺度异常信号和大气主要模态的预报能力、加强概率预报产品释用对提高季节气候预测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
|
|
1 |
丑纪范;;天气和气候的可预报性[J];气象科技进展;2011年02期 |
2 |
Tim Palmer;吕越华;;对天气的不可预报性的看法[J];气象科技;1990年05期 |
3 |
章基嘉;;关于浑沌现象的可预报性问题[J];气象科技;1992年04期 |
4 |
赵彦,郭裕福,袁重光,李旭;短期气候数值预测可预报性问题[J];应用气象学报;2000年S1期 |
5 |
薛德强,奚秀芬,王栋成;月尺度降水可预报性的实验研究[J];山东气象;2000年03期 |
6 |
卞建春,杨培才;关于大气过程可预报性问题的一些讨论[J];高原气象;2003年04期 |
7 |
范晓青,李维京,张培群;模式大气月尺度可预报性的对比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3年01期 |
8 |
李建平;丁瑞强;;混沌系统单变量可预报性研究[J];大气科学;2009年03期 |
9 |
丁瑞强;李建平;;非线性误差增长理论在大气可预报性中的应用[J];气象学报;2009年02期 |
10 |
丁瑞强;李建平;;天气可预报性的时空分布[J];气象学报;2009年03期 |
11 |
李忠贤;陈海山;倪东鸿;曾刚;;土壤湿度对东亚夏季气候潜在可预报性影响的数值模拟[J];大气科学学报;2012年04期 |
12 |
J. G. Charney;J. Shukla;任合;;季风的可预报性[J];气象科技;1983年03期 |
13 |
Klaus Fraedrich;王玉清;;吸引子上天气和气候可预报性的估计[J];气象科技;1988年05期 |
14 |
陈孝源;;因子的可预报性研究初探[J];浙江气象科技;1991年04期 |
15 |
徐明,史玉光,张家宝,丑纪范;新疆气温长期变化可预报性的初步研究(一)──气候噪音、潜在可预报性分析[J];新疆气象;1994年04期 |
16 |
徐明,史玉光,张家宝,丑纪范;新疆气温长期变化可预报性的初步研究(二)──分维、可预报期限分析[J];新疆气象;1994年05期 |
17 |
李志锦,纪立人;混沌系统的局域特征与可预报性[J];气象学报;1995年03期 |
18 |
陈永枢;关于天气变化的可预报性问题[J];吉林气象;1995年04期 |
19 |
丁裕国,况雪源;单站气温信息传递及其可预报性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
20 |
林振山;大气(气候)系统可预报性问题的讨论[J];地球物理学报;1999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