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基于季节内振荡的延伸预报试验

梁萍  丁一汇  
【摘要】:2~4周的延伸预报是近年来国际上天气和气候业务预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以江淮梅雨区降水为例,在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及多变量EOF方法获取梅雨区降水及其影响系统低频信号的基础上,采用最优子集回归方法、经验波传播(EWP)方法及全球海气耦合模式产品,对梅雨季节内演变的延伸期预报方法进行了预报和试验,以期为建立延伸期预报业务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大气季节内振荡对梅雨区降水的延伸预报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能是联系天气过程和异常的重要系统。(2)通过EEMD方法提取前期降水演变及影响因子的季节内振荡信号,采用最优子集回归统计学方法对梅雨区逐候降水量演变进行超前30天预报是有可能的。(3)EWP经验动力方法对热带ITCZ活跃异常的未来40天东传可能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还可能较好地预报出延伸期的梅雨区风场距平演变,具有一定应用价值。(4)全球海气耦合动力模式输出产品在延伸期环流形势趋势预报及20天左右的MJO指数预报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姚菊香,王盘兴,李丽平;季节内振荡研究中两种数字滤波器的性能对比[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王召民,倪允琪,张勤;中高纬大气季节内振荡特征的诊断研究[J];气象科学;1992年03期
3 李崇银,周亚萍;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和ENSO的相互关系[J];地球物理学报;1994年01期
4 李崇银,李桂龙;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进一步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8年01期
5 李桂龙,李崇银;江淮流域夏季旱涝与不同时间尺度大气扰动的关系[J];大气科学;1999年01期
6 李崇银,廖清海;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激发El Nino的机制[J];热带气象学报;1998年02期
7 琚建华,钱诚,曹杰;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振荡研究[J];大气科学;2005年02期
8 董敏;李崇银;;热带季节内振荡模拟研究的若干进展[J];大气科学;2007年06期
9 王成刚,沙文钰;大气对南极冰异常的低频遥响应[J];热带气象学报;1998年03期
10 孙长;毛江玉;吴国雄;;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群发性的影响[J];大气科学;2009年05期
11 张勤,倪允琪,林武银,王召民,D.D.Houghton;热带和中高纬地区季节内振荡的特征及其动力学诊断[J];热带气象学报;1992年04期
12 王遵娅;丁一汇;;夏季长江中下游旱涝年季节内振荡气候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08年06期
13 张勤,倪允琪,林武银;低阶全球谱模式中地形对季节内振荡的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14 赵南,丁一汇,高桥正明;与季节内振荡-超级云团系统相关的赤道波的识别[J];气象学报;1999年01期
15 李崇银;大气季节内振荡研究的新进展[J];自然科学进展;2004年07期
16 王成刚,沙文钰,朱玉先;大气对南极冰异常的遥响应及其季节内振荡[J];气象学报;1998年06期
17 黄菲;黄少妮;张旭;;中国降水季节内振荡的气候特征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18 马宁;李跃凤;琚建华;;2008年初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季节内振荡特征[J];高原气象;2011年02期
19 赵兵科;;北半球冬季对流层高层季节内振荡的若干特征[J];新疆气象;1990年06期
20 翟盘茂,郭艳君,李晓燕;1997/1998年ENSO过程与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J];热带气象学报;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立凤;关吉平;王秋良;黄刚;彭军;;基于T106L19模式的月动力延伸集合预报系统及预报检验[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2 何洁琳;万齐林;管兆勇;林爱兰;王黎娟;;亚洲-西太平洋夏季ISO传播特征及其与热带天气尺度波动联系的观测事实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3 查晶;罗德海;;层云加热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7第三届研究生年会[C];2011年
4 贾燕;管兆勇;;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30-60天振荡强度年际变化的联系[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遵娅;中国夏季降水的气候变率及其可能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
2 吕心艳;大气季节内振荡对东亚夏季风活动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3 巩远发;青藏高原及东亚大气热源低频振荡与我国东部旱涝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4 韩荣青;副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对东亚夏季旱涝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5 陈斌;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夏季上对流层水汽变化和输送特征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6 黄少妮;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多尺度特征及其可预报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宁;不同纬度季节内振荡对2008年中国南方低温冰冻雨雪的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0年
2 杨艳娟;夏季IOD对热带和热带外地区季节内振荡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3 李奎平;热带印度洋MJO结构与SST季节内振荡及其年际变化[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8年
4 王慧;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气候学研究及其对台风生成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5 夏芸;夏季江淮流域强降水过程与低频振荡的联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6 王允;东亚夏季风季节内振荡及其与长江流域旱涝之间的联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8年
7 张旭;中国雨季降水气候态季节内振荡主模态的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王跃男;夏季青藏高原热力过程对长江中下游降水低频振荡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9 祝丽娟;MJO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10 李菲;青藏高原夏季风强弱变化及其对亚洲地区降水和环流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毅;气象部门拟建立10—30天延伸预报[N];人民日报;2008年
2 李丹;李晔;着重抓好八方面工作[N];中国气象报;2003年
3 记者王爱红;2010年我市气象信息社会覆盖率目标95%[N];焦作日报;2010年
4 房毅;今后重点攻关气象灾害评估[N];中国改革报;2008年
5 记者 胡亚;研讨灾害成因 凝练科学目标[N];中国气象报;2008年
6 记者 马高飞 通讯员 冯建设 李鸿怡;山东农业气象服务提升灾害应对能力[N];中国气象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