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夏季风强弱变化及其对亚洲地区降水和环流的影响——2008年个例分析
【摘要】:利用2008年多种台站观测和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详细讨论了青藏高原夏季风季节内变化及其与印度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08年高原夏季风爆发偏早,降水偏多,季风活动有明显的季节内振荡特征、其准双周振荡特征与东亚夏季风指数和印度全区降水振荡周期相似。高原夏季风强(弱)时,印度全区及我国华北地区容易出现降水偏少(多)。高原夏季风偏强通常对应低层印缅槽偏东偏北,槽前水汽输送有利于高原东南部降水产生,而印度大陆受高压脊控制,为季风中断期。东亚低空西南风急流和中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东偏南,东亚季风降水主要发生在华东地区,南亚高压偏西偏弱;高原季风偏弱时,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北抬,低空西南风急流偏西偏北,来自低纬的西南风水汽输送和源于西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南风水汽输送共同作用,有利于华北地区的降水偏多,同时南亚高压偏东偏强。高原夏季风的季节内变化与印度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呈显著反相关关系,其对应的大气非绝热加热的空间分布对南亚高压东西振荡有重要作用。
|
|
|
|
1 |
章基嘉
,彭永清
,王鼎良;南亚高压结构及其时频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0年01期 |
2 |
赵改英,刘冰,齐收金;用南亚高压和西太副高的周期关系做多雨时段的预报研究[J];高原气象;2000年02期 |
3 |
苏绍基,王卫国;大气臭氧层变化与南亚高压活动关系的探讨[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4 |
李崇银,龙振夏;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异常与1997年El Nio 事件的发生[J];大气科学;2001年05期 |
5 |
余鹤书,晁淑懿;南亚高压中部型与我国雨带分布[J];高原气象;1985年04期 |
6 |
姚菊香,王盘兴,李丽平;季节内振荡研究中两种数字滤波器的性能对比[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7 |
晁淑懿,李兰芬;南亚高压稳定流型的判别及中期降水预报[J];气象;1986年05期 |
8 |
李维亮,刘四臣;热力强迫对湿斜压大气中南亚高压平衡态的影响[J];气象学报;1991年04期 |
9 |
张淑惠;南亚高压与华南汛期天气[J];台湾海峡;1991年01期 |
10 |
李跃清;;100hPa30—50天大气低频振荡与南亚高压东西变动的关系[J];四川气象;1991年04期 |
11 |
刘宣飞,朱乾根,郭品文;南亚高压季节变化中的正斜压环流转换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
12 |
陶崇萱
,尹树新
,梁汉明
,谭信珍;初夏南亚高压转型与季风垂直环流的关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
13 |
王召民,倪允琪,张勤;中高纬大气季节内振荡特征的诊断研究[J];气象科学;1992年03期 |
14 |
李崇银,周亚萍;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和ENSO的相互关系[J];地球物理学报;1994年01期 |
15 |
张婧严,叶希文;南亚高压和极涡活动与夏季降水的关系[J];黑龙江气象;1996年02期 |
16 |
李维亮,缪锦海,樊云;非绝热加热在南亚高压建立和振荡中所起的作用[J];应用气象学报;1987年01期 |
17 |
林海,徐裕华,田纬;夏季副热带波谱能量分析及南亚高压的维持[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
18 |
刘秦玉,王启;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季节内振荡的空间分布特征[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
19 |
黄燕燕,钱永甫;长江流域、华北降水特征与南亚高压的关系分析[J];高原气象;2004年01期 |
20 |
朱福康;青藏高原“环流与季风”研究的进展[J];气象;1983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