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的地层单元划分与构造属性
【摘要】: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造山带的沉积构造背景和地层格架长期存在争议。最近的研究表明,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的沉积环境为一活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经历了早期弧后盆地扩张和晚期盆地收缩-俯冲-造山的演化过程。北辽河群的浪子山组—里尔峪组(含老岭群达台山组)与南辽河群的里尔峪组和老岭群的蚂蚁河组应是同时异相的产物,前者沉积在弧后盆地大陆边缘一侧,以陆缘碎屑沉积为主夹少量酸性火山岩;后者发育在弧后盆地岩浆弧一侧,火山作用强烈。集安群(荒岔沟组和大东岔组)和南辽河群的中上部(南高家峪组—大石桥组)所构成的孔兹岩系为弧后盆地收缩-俯冲阶段的沉积建造(相当于弧前构造背景),遭受了~1.9 Ga的变质作用,并被~1.9 Ga的石榴石花岗岩侵入。河栏—草河口地区的"大石桥组一段"为一套大理岩夹变质基性火山岩的沉积建造,变质基性火山岩和变质基性岩脉均具有岛弧拉斑玄武岩特征,形成于弧后盆地的构造背景。依据其中基性火山岩~1.87 Ga的SHRIMP锆石U-Pb年龄,推测其为弧后盆地俯冲收缩阶段的产物。狭义的盖县组及其相当地层的碎屑锆石反映出大量古元古代的年龄信息,太古宙年龄信息相对较少,故推测物源区主要来自南侧的岩浆弧,所谓的"狼林地块"不是一个太古宙陆块,而主要表现为一条古元古代岩浆弧。
|
|
|
|
1 |
王惠初;任云伟;陆松年;康健丽;初航;于宏斌;张长捷;;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的地层单元划分与构造属性[A];《地球学报》“王泽九先生八十华诞”专辑[C];2015年 |
2 |
刘福来;刘平华;刘建辉;王舫;蔡佳;杨红;刘超辉;;胶-辽-吉复合造山带多期变质-岩浆-深熔事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C];2017年 |
3 |
张旗;;华北克拉通中部在古元古代时是一个造山带吗?[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
4 |
翟明国;;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构造事件[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
5 |
田忠华;刘福来;刘平华;王舫;刘超辉;王伟;蔡佳;;胶-辽-吉造山带辽南地区辽河群多期变质变形作用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C];2017年 |
6 |
陈泓旭;刘嘉惠;张慧;张青;陈宣华;吴春明;;河南崤山地区早元古代变质-变形关系:对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俯冲拼合过程的探讨[A];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专题8: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专题9: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及超大陆聚合与裂解[C];2018年 |
7 |
李世林;郭震;陈永顺;于勇;吴珊珊;;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周缘体波面波联合反演[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专题四:汇聚板块边缘结构、过程和产物、专题五: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专题六:沉积盆地与大地构造[C];2020年 |
8 |
李文渊;张照伟;高永宝;陈博;王亚磊;洪俊;孔会磊;南卡;;昆仑造山带关键金属矿产成矿作用讨论[A];首届全国矿产勘查大会论文集[C];2021年 |
9 |
张雪梅;杨志高;杨宜海;史海霞;杨文;杜广宝;邹立晔;刘杰;;喜马拉雅造山带及其邻近区域岩石圈-软流圈速度结构和地震活动性[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一)—专题一: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专题二:地壳变形与大陆构造、专题三: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C];2020年 |
10 |
余阳;张宝华;刘永刚;;中国东部大别苏鲁造山带低速高导异常成因探究[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四)—专题四十:地震波传播与成像、专题四十一:高压实验矿物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专题四十二:地球物理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进展[C];2020年 |
11 |
陈小双;续海金;;西藏马攸木地区始新世碱性杂岩:对喜马拉雅造山带后碰撞伸展的指示意义[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专题七:东南亚构造、沉积与资源环境效应、专题八:前寒武纪地质与超大陆演化、专题九: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C];2020年 |
12 |
王婷婷;郑建平;熊庆;平先权;;桐柏造山带燕山期闪长岩内变橄长岩-辉长岩包体的成因及起源[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三)—专题三十七: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专题三十八: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专题三十九:地幔和地核:结构、动力过程、物质组成及浅部的相互作用[C];2020年 |
13 |
姚志祥;丁志峰;王椿镛;;河套断陷带与阴山造山带区域瑞利面波层析成像[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十一)—专题九十二: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技奖[C];2020年 |
14 |
康建强;韩江涛;;祁连造山带二元电性结构及动力学意义[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五)—专题十三: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变化和风化剥蚀、专题十四: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地震灾害、专题十五:青藏高原东缘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C];2020年 |
15 |
董新宇;李文辉;卢占武;黄兴富;高锐;;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段藏南拆离系深部构造活动特征——来自高精度反射地震剖面的证据[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专题4: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东亚壳幔演化、专题5: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专题6: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C];2019年 |
16 |
肖尧;唐启家;;江南造山带上地壳虚源反射成像[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专题10:造山带深部结构与动力学、专题11: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专题12:燕山运动与东亚汇聚[C];2019年 |
17 |
张泽明;丁慧霞;苟正彬;;喜马拉雅造山带部分熔融与熔体结晶的时间与持续过程[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四)——专题37: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分馏理论、分析方法和地质应用、专题38: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专题39: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C];2019年 |
18 |
张玄杰;刘英会;张婉;朱卫平;;苏鲁造山带的重磁场特征及地质认识[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七)——专题20特提斯造山带形成演化与资源效应、专题21中央造山系构造演化与东亚大陆形成、专题22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C];2015年 |
19 |
包超民;董岩翔;任荣富;周建华;;试论大别——舟山造山带[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
20 |
陈炳蔚;;横断山式造山带的某些特点[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21)——“三江”论文专辑[C];199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