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青藏高原南北地体壳幔热结构差异的大地热流证据

沈显杰  张文仁  杨淑贞  管烨  金旭  
【摘要】:本文首先报道大地热流剖面测量的系统成果,进而分析南北剖面的热流分布特征及其构造热演化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南北各地体不同的构造变形环境所诱发的深部热作用和放射性生热、摩擦应变生热和深部热流分量等热源组分在配置上的差异,分区论述青藏高原北部、中部和南部3种不同类型的地壳—上地幔热结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韩湘君,金旭;中国东北地区地热资源及热结构分析[J];地质与勘探;2002年01期
2 沈显杰,张文仁,管烨,金旭;纵贯青藏高原的亚东-柴达木热流大断面[J];科学通报;1989年17期
3 沈显杰,张文仁,张菊明,杨淑贞;青藏大地热流和高原南部的地体构造热演化模型研究[J];科学通报;1991年08期
4 马晓冰,孔祥儒;青藏高原岩石圈热状态及其东西部差异[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1年03期
5 李廷栋;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研究的新进展[J];地质通报;2002年07期
6 罗中舒;;板块构造与青藏高原煤田关系的探讨[J];煤炭学报;1980年02期
7 向才英!中国昆明650041,周真恒!中国昆明650041;云南地震活动与岩石圈热结构的关系[J];中国地震;2000年03期
8 白嘉启;梅琳;杨美伶;;青藏高原地热资源与地壳热结构[J];地质力学学报;2006年03期
9 张省举;董义国;;青藏高原中东部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及成果[J];物探与化探;2007年05期
10 吴福元;黄宝春;叶凯;方爱民;;青藏高原造山带的垮塌与高原隆升[J];岩石学报;2008年01期
11 辜学达;赵友年;;论青藏高原之印支运动[J];地质通报;1988年02期
12 刘细元,徐祖丰,黄俊平,谢国刚,谢清辉;邦多—措麦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其演化简析[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5年03期
13 翟利剑;包汇慧;毕思文;;青藏高原锡铁山—格尔木—亚东剖面地温分布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5期
14 吴应林;李兴振;丘东洲;颜仰基;;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分析[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15 尕玛多吉 ,拉巴次仁;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伴有大规模成矿作用[J];生态经济;2003年12期
16 谢冰晶;程捷;田明中;;浅析青藏高原隆升对第四纪的气候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冈底斯中段为例[J];地质与勘探;2011年01期
17 唐哲明,韩同林;青藏高原地体的初步划分及构造特征简述[J];地球学报;1990年02期
18 何治亮,刘继顺;青藏高原油气地质条件与勘查方向[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6年02期
19 龚育龄,王良书,刘绍文,李成,韩用兵,李华,刘波,蔡进功;济阳坳陷大地热流分布特征[J];中国科学D辑;2003年04期
20 肖序常,李廷栋,李光岑,高延林,许志琴;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J];地球学报;199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显杰;;青藏高原构造热演化模型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40周年所庆论文集[C];1990年
2 沈显杰;张文仁;杨淑贞;管烨;金旭;;青藏高原南北地体壳幔热结构差异的大地热流证据[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1)[C];1990年
3 肖序常;李廷栋;李光岑;高延林;许志琴;;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0)[C];1990年
4 熊熊;许厚泽;傅容珊;;青藏高原夷平-快速隆升的动力学机制探讨[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唐哲明;韩同林;;青藏高原地体的初步划分及构造特征简述[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1)[C];1990年
6 潘渝;;青藏高原的电性结构及其岩石圈动力学特征[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7 孙鸿烈;郑度;;青藏高原的综合考察与科学研究[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吴功建;肖序常;李廷栋;;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9 殷跃平;;[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10 康世昌;游庆龙;Enric Aguilar;闫宇平;;青藏高原中、东部极端气候变化特征[A];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强;陆域天然气水合物遥感探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王在志;青藏高原天气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3 邬光剑;祁连山东段0.8Ma以来的构造隆升与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01年
4 武胜利;基于TRMM的主被动微波遥感结合反演土壤水分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5 郑英龙;青藏高原岩石圈应力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0年
6 夏忠欢;青藏高原湖泊沉积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比值的气候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008年
7 潘卫东;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热稳定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2年
8 刘继梅;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独一味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脂溶性化学成分分析[D];复旦大学;2006年
9 于乐江;西太平洋—印度洋—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在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中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10 金胜;青藏高原的壳幔电性结构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慧霞;器测时期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时空规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尉晓玮;青藏高原运动与现今构造应力场研究及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俞国权;基于GIS的青藏高原新生代岩浆活动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尚大成;青藏高原冻融过程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5 耿艳;青藏高原热环境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6年
6 王跃男;夏季青藏高原热力过程对长江中下游降水低频振荡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7 周海儒;青藏高原特种旅游开发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8 朱长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研究[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4年
9 戴晓燕;青藏高原中尺度对流系统东移与长江流域暴雨过程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鲁萍丽;青海可可西里地区湖泊变化的遥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边巴次仁;青藏高原矿产调查具有战略意义[N];中国矿业报;2007年
2 ;青藏高原神秘面纱逐渐揭开[N];新疆科技报(汉);2000年
3 王帆 王圣志;野生动物青藏高原撒野[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4 贾立君 吕雪莉 陈俊;世界屋脊上的“圈地保护”之争[N];中国改革报;2007年
5 记者 于莘明;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131.4平方公里[N];科技日报;2006年
6 李泰年;敢将红颜许和谐(三)[N];青海日报;2007年
7 拉巴次仁 姜辰蓉;火车拉动青藏高原经济带[N];西部时报;2006年
8 ;漫话古代巫术道教与苯教文化的对比和联系[N];西藏日报;2006年
9 徐丛荣;我国确定“可燃冰”陆域找矿远景区[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10 郑菲通讯员 吴艳;青藏高原特殊环境野生植物调查保存项目启动[N];中国气象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