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基于密集台阵资料的S波分裂研究云南宾川上地壳各向异性特征

豆辉  王宝善  徐逸鹤  王伟涛  张博  
【摘要】:上地壳地震各向异性主要受区域应力引起的裂隙定向排列影响,也受局部构造单元,如断裂带等的影响.受地震台阵台间距的限制,系统性地研究断裂带等构造因素对各向异性影响的研究还较少.基于云南宾川地区密集台阵在两个月内记录到的9819个S波记录,我们使用MFAST(Multiple Filter Automatic Splitting Technique)方法获得了831个高质量的横波分裂结果.结果显示,(1)该区域内的平均快波偏振方向为NNW向,与区域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一致;(2)空间分布上,断裂带附近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呈现与断裂带走向相关的特征;(3)平均慢波时延为0.087±0.002 s,计算得到的各向异性强度为2.4%,高于云南地区的平均值.研究结果表明,宾川地区的上地壳各向异性主要受区域应力控制,局部特征受断裂带的改造作用,各向异性强度较强.本研究展示了密集台阵在系统性地研究上地壳各向异性的优势,即利用高密度的空间采样可以更好地分析上地壳各向异性的空间分布细节和影响机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郑拓;丁志峰;常利军;郑晨;张辉;李大虎;;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深钻WFSD-3附近上地壳S波分裂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17年05期
2 汪洋;中国大陆部分构造单元出露地壳与全球大陆上地壳化学成分的比较——对地壳演化的制约和思考[J];地质通报;2005年Z1期
3 周继荣;太古代上地壳的双峰式模型[J];地质科技情报;1989年02期
4 Mohammad-Reza Gheitanchi,Zoya Zarifii;伊朗中东部Ghaen-Birjand地区上地壳各向异性研究[J];地震学报;2004年05期
5 潘宇航;程建武;;祁连山—六盘山地震带中上地壳各向异性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7年08期
6 张世民;谢富仁;黄忠贤;任俊杰;;青藏高原东缘上地壳的拱起冲断作用与汶川地震的动力学机制[J];国际地震动态;2009年04期
7 吴鹏;高原;陈安国;石玉涛;;青藏高原东南缘三江地区上地壳各向异性初步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20年03期
8 赵俊猛,张先康,邓宏钊,张进;拜城—大柴旦剖面的上地壳Q值结构[J];地球物理学报;2003年04期
9 卢燕红;吴兆营;丁广;付琦;张帆;;吉林前郭5.8级震区上地壳速度结构[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7年06期
10 吴海波;王杰;杜承宸;申学林;陈俊华;;三峡库区上地壳S波衰减成像研究[J];地震学报;2016年02期
11 田晓峰;王夫运;刘宝峰;杨卓欣;郑成龙;高占永;;马鞍山-铜陵-安庆长江沿线上地壳速度结构成像[J];中国地震;2016年02期
12 李强;赵旭;蔡晋安;刘瑞丰;;三峡水库坝址及邻区中上地壳S波速度结构[J];地震学报;2011年01期
13 李强;赵旭;蔡晋安;刘瑞丰;龙桂华;安艳茹;;三峡水库坝址及邻区中上地壳P波速度结构[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04期
14 王夫运;段永红;杨卓欣;张成科;赵金仁;张建狮;张先康;刘启元;朱艾斓;徐锡伟;刘宝峰;;川西盐源-马边地震带上地壳速度结构和活动断裂研究——高分辨率地震折射实验结果[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05期
15 赖晓玲,张先康,杨玉春,杨健;Pg回折波的上地壳三维层析成象[J];华北地震科学;1996年03期
16 曾成;王有学;熊彬;蒋婵君;王心宇;张琪;胡锦峰;;天然地震的横波分裂及其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8年03期
17 克兰平;洛弗尔;柳百琪;;地壳内横波分裂的十年:它意味着什么?能用它做些什么?下一步该怎么办?(之二)[J];国际地震动态;1992年05期
18 朱子杰;王绪本;刘志强;梁春涛;;基于密集台阵资料的背景噪声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地震各向异性[J];地球物理学报;202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傅磊;郭井学;陈晓非;;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冰盖及上地壳精细结构震探初试[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十一)—专题九十二: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技奖[C];2020年
2 邹志辉;康佳语;林凡生;;使用远震信号对上地壳结构成像[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专题4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专题5大陆地壳、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深部探测、专题6新构造与地质灾害[C];2015年
3 徐朝繁;田晓峰;嘉世旭;刘志;刘保金;李学民;刘妍;;龙门山中段及其临近地区上地壳细结构——人工地震测深结果[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4 裴顺平;刘雁冰;孙权;邵志刚;;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壳速度和各向异性[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一)——专题31青藏高原周缘的构造变形与深部动力学过程、专题32青藏高原及周边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专题33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过程及其响应[C];2015年
5 邓宏钊;张先康;嘉世旭;;新疆沙雅-独山子-布尔津人工地震剖面上地壳Q值结构[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6 周永胜;何昌荣;;大陆下地壳典型岩石的高温高压流变实验[A];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专集[C];2004年
7 张永谦;滕吉文;阮小敏;;阴山及鄂尔多斯地区上地壳的地震波速度结构及岩性推断[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8 莘海亮;杨卓欣;张元生;刘巧霞;贾宇鹏;;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区上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和震源参数联合反演[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熊绍柏;刘宏兵;王有学;尹周勋;滕吉文;胡鸿翔;;华南上地壳速度分布和基底、盖层构造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10 张永谦;滕吉文;王夫运;赵文智;李明;王谦身;;阴山造山带及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上地壳的地震波属性结构及岩性推断[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11 姚陈;郝重涛;;地方震的横波分裂和横波多次分裂[A];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专题41: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专题42:地震波传播与成像[C];2018年
12 刘志;张先康;潘纪顺;杨卓欣;;阿尼玛沁缝合带上地壳泊松比分布[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3 俞言祥;许忠淮;黄雨蕊;;用斜井钻孔崩落资料反演上地壳应力状态的遗传算法[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14 洪启宇;田鑫;;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邻区横波分裂的频带相关性[A];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六)——专题51:高压实验与计算地球科学、专题52: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和动力学过程、专题53: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C];2017年
15 全红娟;朱光明;李桂花;;裂隙介质中横波分裂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22:煤炭资源与矿山安全勘查技术论文集[C];2014年
16 孟晓波;陈海潮;钮凤林;左佳卉;;基于横波分裂的水力压裂过程地层各向异性研究[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八)—专题五十二:现代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专题五十三:油藏地球物理、专题五十四:微地震与诱发地震监测与反演[C];2020年
17 Changqing Sun;Jianshe Lei;;我国东北地区地壳各向异性研究[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六)—专题十六:南北地震带和我国东北地区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专题十七:震源物理过程与地震危险性综合研究、专题十八: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机理与预测[C];2020年
18 王坤琪;芦俊;李梦琦;杨帅;;PP波与分裂PS波联合AVO反演[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二)——专题56: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专题57: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C];2019年
19 王培德;姚陈;熊扬武;;利用横波分裂参数提取裂隙和应力变化的信息[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20 侯安宁;马在田;金胜汶;雷兵;曹景忠;;横波分裂参数的遗传算法反演[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2条
1 陈康;大陆地壳的成分和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2 杨宇勇;裂缝发育的地震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3 王凯明;基于密集台阵的背景噪声聚束分析成像及其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9年
4 张超;基于线性台阵背景噪声与体波波形伴随成像方法研究及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5 杜海林;多台阵分离变量反投影方法成像震源破裂过程[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9年
6 南晓云;高精度钡同位素分析方法及上地壳和大洋玄武岩的钡同位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7 张云鹏;利用人工震源和密集台阵探测地壳不同尺度速度结构[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20年
8 李璐;台阵处理和模板匹配滤波技术在微弱地震信号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6年
9 徐波;水平井各向异性储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10 郭泽秋;大地电磁多维任意各向异性正演模拟及其灵敏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11 刘营;西准噶尔岩石圈电各向异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12 尹曜田;利用断裂带电阻率各向异性结构揭示区域构造演化过程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凯悦;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上地壳各向异性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20年
2 张钰诚;陕西地区地震的横波分裂及介质各向异性研究[D];长安大学;2020年
3 刘廷;基于横波分裂方法的各向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4 刘开明;偶极横波各向异性处理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5 杨溢;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震源区横波分裂变化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9年
6 杨博;利用快慢横波评价致密砂岩地层裂缝有效性[D];长江大学;2019年
7 王月茹;基于强震动台阵记录的地震动相干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9年
8 张立宝;基于钻井台阵数据的场地非线性效应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8年
9 陈依伲;利用台阵技术进行微地震事件检测和定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10 寿海涛;上海台阵精确定位及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11 张铁山;基于日本台阵记录的场地放大效应分析[D];防灾科技学院;2017年
12 张红霞;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能量辐射源的频率域台阵技术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年
13 杜海林;2004年苏门答腊—安达曼大地震能量辐射源的时间域台阵技术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年
14 赵书礼;台阵(网)数字化资料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15 杨喜龙;频域交叉偶极各向异性的处理方法及其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16 郝春月;IMS兰州台阵勘测数据处理与台阵设计[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年
17 杨忠韬;利用台阵技术探测中地幔散射体[D];浙江大学;2016年
18 潘博;裂缝性各向异性模型的多波响应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19 朱明周;岩土台阵的土动力学参数与场地反应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6年
20 庞骢骢;基于结构台阵的多种结构模型的地震影响分析[D];苏州科技学院;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特约记者 何倩;专家热议密集台阵与探测新技术[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年
2 本报记者 李果;四川宜宾再次地震:震区将新增地震观测台阵[N];21世纪经济报道;201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