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CMIP5模式对东亚冬季风指数变化及其与冬季大气环流和气温关系的模拟评估

王政琪  徐影  周波涛  
【摘要】:本文评估了44个CMIP5模式对东亚冬季风环流系统,特别是东亚冬季风指数及其对应的环流和气温特征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CMIP5模式对地表气温和500 hPa位势高度场模拟效果最好,对200 hPa纬向风的模拟次之,而对海平面气压和850 hPa经向风的模拟相对较差.与单个模式相比,多模式集合(MME)的模拟能力要更优,其能够很好地再现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东亚低层偏北风、中层东亚大槽、高层东亚西风急流以及地表气温的空间分布.不过,模拟的环流系统偏强,造成东亚地表气温总体偏低.对于东亚冬季风指数,分别选取基于300 hPa纬向风(I_(Jhun))、850 hPa风场(I_(Wang))、500 hPa位势高度(I_(Cui))、以及海平面气压(I_(Guo))定义的四个指数表征东亚冬季风强度.MME能很好地模拟I_(Cui)和I_(Wang)指数的长期变化,还能合理再现四个指数所指示的东亚冬季风环流和气温的变化特征:对应冬季风偏强年份,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东亚沿岸低层北风、东亚大槽和高空西风急流加强,东亚大陆地表气温和极端低温降低,但变化的幅度比观测结果偏弱.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裴顺强;李崇银;;东亚冬季风及其影响的进一步研究Ⅰ.东亚冬季风变化及异常的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7年02期
2 施晓晖;徐祥德;;东亚冬季风年代际变化可能成因的模拟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7年06期
3 王绍武;闻新宇;黄建斌;;东亚冬季风[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3年02期
4 徐建军,朱乾根,周铁汉;近百年东亚冬季风的突变性和周期性[J];应用气象学报;1999年01期
5 晏红明,段玮,肖子牛;东亚冬季风与中国夏季气候变化[J];热带气象学报;2003年04期
6 王会军,姜大膀;一个新的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强弱变化之大气环流场差异[J];第四纪研究;2004年01期
7 施晓晖;徐祥德;谢立安;;近40年来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时空变化趋势[J];大气科学;2007年04期
8 王顺华;肖尚斌;周宜红;张纪双;;近8ka东亚冬季风记录在东海内陆架的建立[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9 王振华;;东亚冬季风变化若干统计事实[J];气象科技;2009年05期
10 周波涛;赵平;;古东亚冬季风和夏季风反位相变化吗?[J];科学通报;2009年20期
11 韦道明;李崇银;;东亚冬季风的区域差异和突变特征[J];高原气象;2009年05期
12 刘实;布和朝鲁;陶诗言;隋波;;东亚冬季风强度的统计预测方法研究[J];大气科学;2010年01期
13 邵鹏程;李栋梁;;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分类和比较[J];气象科学;2012年02期
14 贺圣平;王会军;;东亚冬季风综合指数及其表达的东亚冬季风年际变化特征[J];大气科学;2012年03期
15 张自银;龚道溢;胡淼;雷杨娜;;多种东亚冬季风指数及其与中国东部气候关系的比较[J];地理研究;2012年06期
16 陈文;魏科;王林;周群;;东亚冬季风气候变异和机理以及平流层过程的影响[J];大气科学;2013年02期
17 刘舸;纪立人;孙淑清;辛羽飞;;关于东亚冬季风指数的一个讨论——东亚中、低纬冬季风的差异[J];大气科学;2013年03期
18 刘舸;宋文玲;朱艳峰;;一个反映中国大陆冬季气温变化的东亚冬季风指数的统计预测方法[J];气象学报;2013年02期
19 王东阡;周兵;孙丞虎;袁媛;柳艳菊;王朋岭;;2012/2013年东亚冬季风活动特征及其可能成因分析[J];气象;2013年07期
20 郭其蕴,王日昇;东亚冬季风活动与厄·尼诺的关系[J];地理学报;199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荣辉;王林;;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关系[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2 李栋梁;杨绚;;东亚冬季风南边缘带及其与我国冬季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副热带季风与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张自银;龚道溢;胡淼;雷杨娜;;多种东亚冬季风指数及其与中国东部气候关系的比较[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4 施晓晖;徐祥德;谢立安;;近40年来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时空变化趋势[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季风及其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5 王林;陈文;;21世纪初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增强及其成因[A];第八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3年
6 陆日宇;李颖;;数值模式模拟的东亚冬季风年际变化中的大气内部变率[A];第六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5年
7 黄先香;炎利军;施能;;东亚冬季风场特征模态与我国气候的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季风及其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8 王林;陈文;;21世纪初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增强及其成因[A];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9 吴秋霞;倪允琪;;青藏高原及附近地区地面感热通量异常对东亚冬季风影响的诊断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李燕;伯玥;王澄海;;东亚冬季风增强与青藏高原冬季降雪关系[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6短期气候预测理论、方法与技术[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霄;东亚冬季风变率与高空急流的联系及冬季风季节预报[D];南京大学;2016年
2 何溪澄;ENSO事件对东亚冬季风影响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淑君;东亚冬季风南边缘带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王皓;BCC-AGCM模式月尺度预测误差诊断及其订正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瑜;长江中下游冬夏降水韵律现象的特征及其机理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4 李娜;东亚冬季风多时间尺度分析[D];兰州大学;2016年
5 赵欢;基于CMIP5多模式集成的东亚地面气温和降水的统计降尺度预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6 李恺霖;CMIP5多模式对阿留申低压的特征和变率及对20世纪的模拟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张冰;CMIP5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极端温度事件模拟能力检验与未来预估[D];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15年
8 叶培龙;CMIP5模式对欧亚阻塞高压模拟能力检验及阻高变化趋势预估[D];兰州大学;2015年
9 张蓓;基于CMIP5模式21世纪前期中国气温和降水的统计订正与预估[D];兰州大学;2016年
10 陶纯苇;CMIP5多模式对东北地区气候变化的模拟与预估[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记者 郭起豪 通讯员 于海青;我国开始发布东亚冬季风监测产品[N];中国气象报;2009年
2 采访人 本报记者 周恩泽 通讯员 王颖;我国冬季冷暖与东亚冬季风变化密切相关[N];中国气象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王宝军;很多未知领域仍待不断探索[N];中国气象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赵晓妮;东亚冬季风正趋于加强[N];中国气象报;2014年
5 记者 宫卫平 通讯员 隋波;东亚冬季风指数行业标准通过审查[N];中国气象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