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与地形数据揭示的巴颜喀拉块体东缘垂向构造应力场
【摘要】:利用基于消去-恢复原理的最小二乘配置方法,对2009-2013年相对重力/GPS联合观测数据与EGM2008模型数据进行融合,更新了巴颜喀拉块体东缘地区的自由空气与布格重力异常场.基于该布格重力异常数据,以CRUST1.0地壳密度模型为初始条件,使用二维多边形棱柱体正演与非线性最小二乘反演方法,获取了巴颜喀拉块体东缘地壳分层密度结构.基于地壳不可压缩和均衡调整原理提出了计算垂向构造应力新方法,并结合上述地壳分层密度结构和地形数据计算了巴颜喀拉块体东缘垂向构造应力分布.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蓄积了较高的正向构造应力(约40 MPa),马尔康周边地区蓄积了较高的负向构造应力(约—30 MPa).对研究区域1970年以来5级(Ms)以上地震进行统计发现,地震多发生在垂向构造应力梯度带上,垂向构造应力为正的地区易触发浅源地震,为负的地区易触发深源地震.在地壳横向变形强烈的区域,垂向构造应力与地震深度的对应关系减弱.
|
|
|
|
1 |
黎敦朋;李新林;周小康;王向利;李玮;高小平;杜少喜;戴新宇;刘幼骐;;巴颜喀拉山西段二叠纪古海山的发现及意义[J];地质通报;2007年08期 |
2 |
邹定邦;饶荣标;陈永明;陈鲁琨;;南巴颜喀拉山三叠系浊积岩[J];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984年02期 |
3 |
王永标;;巴颜喀拉及邻区中二叠世古海山的结构与演化[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5年12期 |
4 |
郝子文;俞如龙;;论昆仑——巴颜喀拉海及其与特提斯洋演化关系[J];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983年04期 |
5 |
杨兴悦;陈连旺;杨立明;李玉江;谭佩;;巴颜喀拉块体强震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J];地震学报;2013年03期 |
6 |
颜仰基;吴应林;;巴颜喀拉-川西边缘前陆盆地演化[J];岩相古地理;1996年03期 |
7 |
陈长云;任金卫;孟国杰;杨攀新;张军龙;苏小宁;;巴颜喀拉块体北东缘主要断裂现今活动性分析[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2年03期 |
8 |
杨欣德;鄢犀利;;青海达日—久治地区巴颜喀拉盆地研究进展[J];地质力学学报;2011年01期 |
9 |
杨欣德;王宗秀;郭通珍;鄢犀利;;青海巴颜喀拉山三叠系复理石沉积粒度概率累积曲线的特征[J];地质通报;2008年04期 |
10 |
张以茀;对巴颜喀拉区三叠纪地层系统的认识[J];中国区域地质;1995年01期 |
11 |
颜仰基,吴应林;巴颜喀拉-川西边缘前陆盆地演化[J];岩相古地理;1996年03期 |
12 |
李秋生,彭苏萍,高锐,范景义;青藏高原北部巴颜喀拉构造带基底隆起的地震学证据[J];地质通报;2003年10期 |
13 |
杜德勋,罗建宁,惠兰;巴颜喀拉三叠纪沉积盆地岩相与古地理——以阿坝-若尔盖盆地为例[J];岩相古地理;1998年01期 |
14 |
柏道远,熊延望,陈建超,刘伟;青海银石山地区巴颜喀拉前陆盆地构造变形特征及动力学机制[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3年04期 |
15 |
张雪亭,王秉璋,俞建,王培俭,丁西岐,古风宝,张显廷;巴颜喀拉残留洋盆的沉积特征[J];地质通报;2005年07期 |
16 |
蔡雄飞;陈斌;刘德民;袁晏明;王国灿;;青海境内三叠系上巴颜喀拉山亚群中部遗迹化石的发现及几点思考[J];地层学杂志;2006年03期 |
17 |
陈守建;李荣社;计文化;赵振明;李国栋;刘荣丽;戴传固;朱迎堂;;巴颜喀拉构造带二叠-三叠纪岩相特征及构造演化[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
18 |
张以茀;;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及邻区特提斯海的特征[J];青海地质;1991年01期 |
19 |
孟宪纲;薄万举;刘志广;刘勇;畅柳;李朝柱;王子平;;芦山7.0级地震与巴颜喀拉块体中东段的活动性[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4年05期 |
20 |
李长洪;构造应力分析及其工程意义[J];矿产与地质;199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