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造山带与南北相邻地带远震接收函数与地壳结构
【摘要】:从2013年3月至2014年11月,我们布设了一条延川—涪陵的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剖面由70个流动台站组成,全长约900km,穿越华北克拉通、秦岭—大巴造山带和扬子克拉通东北缘陆内三大构造单元.利用记录到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得到5638个远震P波接收函数,使用H-κ叠加扫描和CCP偏移叠加方法刻划了秦岭造山带与南北相邻地带的地壳厚度、泊松比以及构造界带.研究结果显示,(1)关于地壳厚度:地壳最厚的区域出现在大巴山,地壳厚度集中在47~51km之间,秦岭的地壳厚度相对大巴山较薄,且呈向北减薄趋势,集中在37~46km之间,渭河盆地地壳厚度为本区域最薄地带,在34°N左右处达到最薄为35km,剖面北侧的南鄂尔多斯盆地的地壳厚度变化缓慢,多为44km左右,南侧的四川盆地东北缘的地壳厚度向南缓慢减薄,集中在42~48km之间;(2)关于泊松比:使用接收函数H-κ叠加扫描法得到了沿剖面各台站下方地壳的平均纵、横波速度比VP/VS(κ),进一步计算得到泊松比σ,泊松比具有明显的横向分块特征,秦岭造山带的泊松比明显低于南北两侧区域,其小于0.26的泊松比表征着该区域地壳物质组分主要为酸性岩石,亦即其酸性长英质组分上地壳相对于基性铁镁质组分下地壳较厚,该区域没有高泊松比分布则表明不存在广泛的部分熔融.(3)关于构造界带:秦岭—大巴造山带与扬子克拉通的边界并非在勉略构造带,应向南移至四川盆地的东北缘,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分踞秦岭—大巴造山带南、北两侧,且分别以较陡倾角向南和相对较缓的倾角向北俯冲于秦岭—大巴造山带之下,使得秦岭—大巴造山带呈不对称状扇形向外扩展与向上抬升的空间几何模型.秦岭和大巴山之间33°N附近存在分界面,两区域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特征各异.
|
|
|
|
1 |
冯涛,谢静,陈亮,孙勇;北秦岭造山带中的拆沉作用[J];西北地质科学;2000年02期 |
2 |
郭进京,李怀坤,陈志宏;秦岭造山带秦岭杂岩研究中有关问题讨论[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3年02期 |
3 |
杨志华,李威,苏春乾,王北颖;对秦岭造山带几个重大问题的认识[J];河南地质;1994年04期 |
4 |
杨志华,苏生瑞;秦岭造山带发展演化阶段的新认识[J];地质力学学报;1995年03期 |
5 |
张国伟,孟庆任,赖绍聪;秦岭造山带的结构构造[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5年09期 |
6 |
杨恒书,张凤岭,杨逢清,王治平;西秦岭造山带南缘黑水断裂发现及其意义[J];地质力学学报;1996年03期 |
7 |
杜远生;秦岭造山带及邻区的伸展-挤压演化节律[J];地学前缘;1997年Z2期 |
8 |
廖宗廷,周祖翼,陈军;东秦岭造山带形成过程新探索[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
9 |
李齐;王瑜;万景林;李大明;王非;;秦岭造山带中段中、新生代构造——热冷却过程[J];地质论评;2002年S1期 |
10 |
张国伟;;试论秦岭造山带岩石圈构造演化基本特征[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2期 |
11 |
王治平,杨逢清,赵培荣;秦岭造山带二叠纪裂谷发育特征及演化[J];地球科学;1995年06期 |
12 |
王平安,陈毓川;秦岭造山带构造-成矿旋回与演化[J];地质力学学报;1997年01期 |
13 |
郭进京;秦岭造山带中秦岭群内初始北北东向构造方位及其地质意义[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1998年01期 |
14 |
李齐,王瑜,万景林,李大明,王非;秦岭造山带中段中新生代构造抬升的热年代学证据[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1年04期 |
15 |
杨志华,郭俊锋,苏生瑞,李勇,苏春乾,张传林,黑爱芝,梁云;秦岭造山带基础地质研究新进展[J];中国地质;2002年03期 |
16 |
宋传中;张国伟;牛漫兰;刘国生;霍立新;;秦岭造山带北缘的斜向碰撞与汇聚因子[J];中国地质;2006年01期 |
17 |
张国伟,张宗清,董云鹏;秦岭造山带主要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的构造性质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岩石学报;1995年02期 |
18 |
霍福臣,李永军;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J];甘肃地质学报;1996年01期 |
19 |
张国伟,孟庆任,刘少峰,姚安平;华北地块南部巨型陆内俯冲带与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现今三维结构[J];高校地质学报;1997年02期 |
20 |
张国伟,董云鹏,姚安平;秦岭造山带基本组成与结构及其构造演化[J];陕西地质;199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