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及其强震危险含义
【摘要】:基于川滇地区2011—2014年的重力复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及其与2012年云南彝良MS5.7、2013年四川芦山MS7.0、2014年云南鲁甸MS6.5和四川康定MS6.3地震发生的关系.结合GPS、水准观测成果和区域地质构造动力环境,进一步研究了区域重力场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机理,讨论了近期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的强震危险含义.结果表明:1重力变化与川滇地区断裂构造活动存在密切空间联系,重力变化较好地反映了伴随活动断层的物质迁移和构造变形引起的地表重力变化效应.2重力资料对测区内2012年以来发生的4次MS5.7以上强震均有较好反映,地震前震中区及其附近观测到明显的区域性重力异常及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可能是地震孕育过程中观测到的重力前兆信息.3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大体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东流的动态效应,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受挤压隆起、面压缩率和重力上升变化的特征最为显著.4重力场的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变化与地壳垂直与水平运动及地质构造活动等观测结果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强震易发生在重力变化四象限分布中心地带或正、负异常区过渡的高梯度带上,研究区的一些重力异常部位仍存在中-长期大震危险背景.
|
|
|
|
1 |
祝意青,胡斌,李辉,陈兵;新疆地区重力变化与伽师6.8级地震[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3年03期 |
2 |
黄健,詹景立,李爱霞;雅江6.0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异常特征[J];四川地震;2004年01期 |
3 |
卢红艳,郑金涵,刘端法,郭凤义,刘克人;1985~2003京津唐张地区重力变化[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4年04期 |
4 |
孙文科;;地震火山活动产生重力变化的理论与观测研究的进展及现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8年04期 |
5 |
谈洪波;申重阳;李辉;李冀;玄松柏;邢乐林;;汶川大地震震后重力变化和形变的黏弹分层模拟[J];地震学报;2009年05期 |
6 |
梁伟锋;祝意青;刘练;郭树松;蒋锋云;;汶川8.0级地震后川甘陕交界地区的重力变化[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9年05期 |
7 |
梁伟锋;祝意青;徐云马;刘练;郭树松;;2008年肃南5.0级地震前的重力变化[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年02期 |
8 |
祝意青;刘芳;梁伟锋;;玉树地震前后不同时空尺度的重力变化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2年06期 |
9 |
梁伟锋;祝意青;徐云马;刘练;郭树松;刘芳;;文安5.1级地震前后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变化分析[J];地震研究;2012年03期 |
10 |
卢造勋,张茂树,石作亭,方昌流,杨均珍,李润江;几次中强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J];地震;1982年01期 |
11 |
赵炜,马丽;唐山地震前后十年间重力变化的再分析[J];地震;1984年06期 |
12 |
刘文泰;刘栋勋;;重力预报地震综述[J];国际地震动态;1984年05期 |
13 |
贾民育,刘敬宽,吳兵,刘维贺,彭文涛;论唐山地震前重力变化的可靠性[J];地壳形变与地震;1985年03期 |
14 |
中川一郎
,东敏博
,田成;日本四国东南部1973年~1983年的重力变化[J];测绘科技动态;1986年02期 |
15 |
陈素改,赵向军,黄拓;宁夏灵武5.3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J];地壳形变与地震;1987年04期 |
16 |
孟国杰,张晶,张成强;北京大灰厂试验场重力变化特征及其解释[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6年03期 |
17 |
萩原幸男,罗岚,李辉;伴随地壳运动的重力变化研究及进展[J];国际地震动态;1996年06期 |
18 |
祝意青;永登5.8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J];地震;1997年02期 |
19 |
祝意青;赵云峰;刘芳;刘练;;新疆新源、和静交界6.6级地震前的重力变化[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4年01期 |
20 |
贾民育,詹洁晖;中国地震重力监测体系的结构与能力[J];地震学报;200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