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二号F星太阳X射线探测器在轨探测初步成果
【摘要】:风云二号系列卫星以自旋稳定方式工作于地球静止轨道,太阳X射线探测器是该系列卫星的重要有效载荷,监测太阳耀斑爆发过程,并对太阳质子事件等灾害性的空间天气事件进行预警.卫星自旋一周,该探测器完成一次全日面观测,记录太阳X射线的能谱与流量.2012年初,太阳活动进入第24周峰年,风云二号卫星太阳X射线探测器的在轨运行取得了良好的观测结果.相比于过去的太阳X射线探测器,风云二号F星的太阳X射线探测器应用了硅漂移探测(Silicon Drift Detector,SDD)技术,对GEO轨道海量的高能带电粒子采取了有效的屏蔽措施,可以对更"软"的X射线进行观测,能谱分辨率本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太阳耀斑的量化定级精度更高,在轨初步观测结果表明,精确的能谱探测能力可提高太阳质子事件预警能力,能道响应的时间特性比过去的探测数据更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耀斑的加热过程和带电粒子加速特性.本文介绍了风云二号F星太阳X射线探测器的设计及其发射前的标定试验结果,并且对发射后在轨运行获得的初步探测成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
|
|
|
1 |
杜远才;高能探测器的发展状况[J];物理;1974年01期 |
2 |
程实平,严义埙,张凤山,许步云,朱翠媛;3通道短波红外光谱可识别列阵探测器的研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94年06期 |
3 |
谭中奇;龙兴武;张斌;;探测器的响应特性及对连续波腔衰荡技术测量的影响[J];中国激光;2009年04期 |
4 |
J.G.Timothg
,汪金祥;多阳极微通道列阵探测器系统的性能特征[J];高速摄影与光子学;1986年03期 |
5 |
高德喜;沈海伦;孙复生;张毓敏;马呈德;;流线型高纯锗探测器的研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1989年00期 |
6 |
宋延嵩;佟首峰;董岩;赵馨;;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单探测器复合轴控制技术[J];光子学报;2014年04期 |
7 |
齐卉茎,方雄,梁伟,徐四大,陈迎棠,陈泽民;位置灵敏α探测器[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1996年05期 |
8 |
戴贵亮;高能物理实验数据的获取和处理[J];自然杂志;1981年11期 |
9 |
张建华;张传飞;彭太平;王振通;唐登攀;周刚;;裂变伽马射线探测器的时间响应特性研究[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0年09期 |
10 |
陈渊,刘荣,郭海萍,江文勉,沈寄安;中子倍增率测量的全吸收探测器[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1995年06期 |
11 |
陆坤权,戴声伟,李晨曦,常龙存,赵雅琴;用双探测器系统实现实验室EXAFS测量[J];物理;1986年05期 |
12 |
綦伟杰;;微尘探测器的家庭应用[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
13 |
杨向东,刘慎业,李朝光,郑志坚,唐道源;高灵敏GaAs探测器及应用[J];强激光与粒子束;1992年04期 |
14 |
卜绍芳;尼启良;何玲平;张宏吉;刘世界;;极紫外波段微通道板光子计数探测器[J];中国光学;2012年03期 |
15 |
唐孝威;粒子探测器的进展[J];物理学进展;1981年03期 |
16 |
赵屹东,崔明启,朱佩平,黎刚,唐和森,张仁健,谷正海,顾福源,宫一中,刘善昭,史习昭,张南;天文观察用超软X射线探测器的标定[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1年12期 |
17 |
王睿,程湘爱,陆启生;3.8μm激光破坏三元PC型HgCdTe探测器系统的实验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4年01期 |
18 |
苗海;;近红外激光系统的探测考虑[J];激光与红外;1973年11期 |
19 |
郭忠言,詹文龙,郗鸿飞,周建群,赵有雄,冯恩普,王金川,罗永锋,雷怀宏;TR4终端高性能探测器系统[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5年10期 |
20 |
邴启军;冯书兴;;星载红外预警探测器工作机制和对抗方式[J];科技导报;2009年2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