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沈萍,郑治真;瞬态谱在地震与核爆识别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报;1999年02期 |
2 |
张斌,李夕海,苏娟,刘代志;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核爆地震自动识别[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5年01期 |
3 |
刘代志,苏娟,王仁铭,李夕海,赵克;核爆地震的模式识别研究[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5年02期 |
4 |
高建国,郭履灿;由温度标准的制定看震级标度的可能解决途径[J];山西地震;1982年01期 |
5 |
赵新平,刘巍,白晓琴,英扬;一种适用于山西地区测定近震震级的方法——尾波震级[J];山西地震;1986年04期 |
6 |
黄才中,丁仁杰,倪岳伟,高则民,拾礼勤;中国东北地区尾波震级[J];地震;1994年03期 |
7 |
杨选辉,沈萍,刘希强,郑治真;地震与核爆识别的小波包分量比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1期 |
8 |
雷凯歌,严尊国;湖北宜都、郧西、保康三次中强震的震级修定[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82年03期 |
9 |
李一正,W·H·巴库恩,金亚夫,F·G·斐歇尔;滇西地区震级与地震矩标度[J];地震研究;1985年06期 |
10 |
常宝琦,梁纪彬;水库“规模”与水库地震震级的关系[J];华南地震;1987年01期 |
11 |
成尔林,张美芳;最大熵原理在地震重复关系中的应用[J];地震研究;1987年02期 |
12 |
毛春长;利用b值截距法估计强余震震级[J];山西地震;1989年03期 |
13 |
沈建文,邱瑛,赵志贺;震级—破裂长度关系与断层破裂模型[J];地球物理学报;1990年02期 |
14 |
王淑贞,郭履灿;中国与国外主要地震测报单位报出震级水平变动的研究[J];山西地震;1990年01期 |
15 |
李大华;论b值的矩估计[J];中国地震;1991年01期 |
16 |
李鸿吉;;用人机对话方式确定CDSN震级[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1年04期 |
17 |
张锁春,雷光耀,王贻仁,黄维章;核爆火灾蔓延的数值模拟[J];计算物理;1992年04期 |
18 |
郭增建,秦保燕;由构造分段求震级的历史回顾[J];山西地震;1993年04期 |
19 |
高孟潭;关于地震带震级概率分布与潜在震源区震级概率分布关系的讨论[J];中国地震;1993年01期 |
20 |
赵荣国;即将通用的矩震级标度Mw──远震震级测定工作综述[J];国际地震动态;1994年1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