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渭河盆地西安坳陷的地壳精细结构
【摘要】:2005年,跨西安坳陷完成一条NW方向,69km长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首次获得该区域的地壳精细结构、主要断裂展布和深、浅构造关系图像.地震反射CMP叠加时间剖面显示,以反射事件C为界,地壳被分成上下两部分.上地壳由多组近水平反射带组成,具有分段连续性好、局部存在反射带明显错断或形态突变等特征,清晰地刻画出西安坳陷新生代沉积分层、坳陷底界、渭河断裂带、临潼—长安断裂带和秦岭山前断裂带的几何形态和关系.反射事件C是结晶地壳内宽度约0.5s的反射带,最深处位于桩号30km,底界约6.5s,向西北缓慢抬升至5.5s,向南东迅速抬升至5.5s.下地壳有两个明显的反射事件RA、RB:RB是位于桩号40~47km之间的局部反射团,而RA为宽度约2s、向坳陷倾斜的反射带.以桩号38km为界,反射Moho形态截然不同,而且出现了显著的错断:大桩号方向,反射Moho为位于双程走时11~14s水平的反射分段连续的过渡带,宽度约3s;小桩号方向,反射Moho为一宽度约2s、并向大桩号倾斜的反射分段连续的过渡带,其形态和反射事件RA相同.根据地震波速度资料,求得这几个反射带顶界的深度分别为:10.5~13.5km(反射带C)、20.3~21.5km(反射带RB)、16.8~34.3km(反射带RA)和32~36.7km(反射带Moho)左右.作者认为形态一致的反射事件RA和反射Moho很可能是古秦岭洋向华北地台俯冲的遗迹.此外,西安坳陷内错断新生界深达反射事件C的渭河和临潼—长安断裂带和莫霍错断的存在,表明该地区地壳现今活动性很强,是未来强震发生值得注意的地区.
|
|
|
|
1 |
程顺有,张国伟,刁博,郭安林,于香妮;东秦岭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初探[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
2 |
宋传中;秦岭-大别山北部后造山期构造格架与形成机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
3 |
王靖华,张复新,于在平,于岚;秦岭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大陆造山带构造动力学背景[J];中国地质;2002年02期 |
4 |
柴育成,田兴有,马福臣;我国大陆造山带研究的新突破[J];地球科学进展;1997年04期 |
5 |
罗乾周;代新宇;李新林;周小康;杜少喜;陈高潮;张俊良;;秦岭造山带(陕西部分)中新生代陆内造山及与矿产关系[J];陕西地质;2007年02期 |
6 |
王团华;毛景文;谢桂青;叶安旺;李宗彦;;小秦岭-熊耳山地区中基性岩墙的Sr、Nd、Pb同位素组成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地质学报;2008年11期 |
7 |
刘建朝;李荣西;魏刚峰;赵法锁;;渭河盆地地热水水溶氦气成因与来源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2009年06期 |
8 |
王涛;花岗岩研究与大陆动力学[J];地学前缘;2000年S2期 |
9 |
彭建兵;范文;李喜安;王庆良;冯希杰;张骏;李新生;卢全中;黄强兵;马润勇;卢玉东;;汾渭盆地地裂缝成因研究中的若干关键问题[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4期 |
10 |
邵辉成,史新海;渭河盆地及邻近地区地震活动分析[J];内陆地震;1991年03期 |
11 |
谢振乾,方继安,田西堂,张保卫,王学平;渭河盆地构造应力场演变及盆地形成机制分析[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1991年01期 |
12 |
刘护军,薛祥煦;对渭河盆地新生界及其年代的讨论[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4年04期 |
13 |
苏生瑞;渭河盆地的水系与现代构造运动[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1991年01期 |
14 |
戴王强,冯希杰,曹娟娟,赵小茂,任隽;基于GPS观测分析鄂尔多斯块体南缘现今地壳运动和地应变特征[J];世界地质;2003年02期 |
15 |
童国榜,张俊牌,刘明建,王静敏,张茂省;渭河盆地距今200—300万年古植被及第四纪下限的讨论[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9年04期 |
16 |
苏生瑞;;渭河盆地的滑坡及其和现代构造活动的关系[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
17 |
张宏卫,邓起东;不对称盆地形成机制探讨——以渭河盆地为例[J];中国地震;1992年01期 |
18 |
冯希杰,王平;立交构造与渭河盆地地震活动[J];西北地震学报;2001年02期 |
19 |
王景明;;渭河盆地地震构造分析[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
20 |
彭建兵,杜东菊,张骏,苏生瑞;渭河盆地黄土中活断层破碎物的SEM形貌特征[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