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用宽频带远震接收函数研究青藏高原的地壳结构

吴庆举  曾融生  
【摘要】:为研究青藏高原的岩石层构造及其动力学过程,根据记录到的来自台站东北方向的大量宽频带远震林波波形资料,应用时间域的最大熵谱反褶积算法,得到了11个(全部)PASSCAL(地壳与岩石层的地震台阵研究计划)台站的接收函数.利用时间域广义线性反演的Jumping(跳动)算法,引入模型光滑度约束,并将合成地震图的Kennett完全算法及微分地震图的Randall快速算法用于接收函数的正演计算,由台站接收函数获得了各台站下方的一维S波速度分布.反演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Moho界面在班公—怒江缝合带附近存在明显的深度错断;在日喀则、拉萨、桑雄和安多等地的地壳内部,可以连续观测到三个显著的速度界面h1,h2和h3,其中h1和h2可以连续追踪到温泉、二道沟和不冻泉等地,而h3在班公—怒江缝合带以北消失;在日喀则、拉萨、桑雄、安多、二道沟和不冻泉等地有壳内低速层.关于班公—怒江缝合带附近Moho界面的错断现象,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班公—怒江缝合带是印度地壳向欧亚下地壳挤入的前沿.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龙锋;倪四道;闻学泽;;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龙门山断裂带与其邻区的莫霍面深度及波速比分布[J];地球学报;2011年04期
2 ;科学家发现冰期动物群源于青藏高原新证据[J];科技传播;2011年18期
3 边疆;寇丽娜;绽蓓蕾;;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冻害类型及防治[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1年03期
4 白剑;;人类源起青藏高原(三)——探寻人类史前历史的新思路[J];飞碟探索;2011年04期
5 邓万明;孙宏娟;;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活动与高原隆升关系[J];地质论评;1999年S1期
6 沉洲;;听岩层轻轻说[J];安全与健康;2011年14期
7 赵文霞;于丽芳;陈建林;郭倩;王保弟;;青藏米巴勒地区中新世钠质方沸石(霞石)响岩中单斜辉石环带研究:对岩浆-构造演化的启示[J];岩石学报;2011年07期
8 牛志军;吴俊;段其发;白云山;马丽艳;赵小明;何龙清;;青海南部二叠纪大地构造背景及其构造演化研究[J];地质论评;2011年05期
9 张贵钢;杨志强;王庆良;刘同文;;基于最小二乘配置模型探讨青藏高原巴彦喀拉块体的运动特征[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1年02期
10 王晓鸣;颉光普;李强;邱铸鼎;曾志杰;Gary T. TAKEUCHI;王伴月;傅铭楷;Asta ROSENSTRM-FORTELIUS;Hkan WAHLQUIST;董维霖;张春福;王杨;;步林在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早期工作记录——经典脊椎动物化石地点与现代地层框架的解译(英文)[J];古脊椎动物学报;2011年03期
11 刘栋;赵志丹;朱弟成;王青;隋清霖;刘勇胜;胡兆初;莫宣学;;青藏高原拉萨地块西部雄巴盆地后碰撞钾质-超钾质火山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J];岩石学报;2011年07期
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介绍[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1年02期
13 吕庆田;史大年;汤井田;吴明安;常印佛;SinoProbe-03-CJ项目组;;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典型矿集区深部结构探测——SinoProbe-03年度进展综述[J];地球学报;2011年03期
14 肖强;;关于白垩纪末古大陆解体漂移、板块形成、地壳运动、恐龙灭绝与带冰块星体撞击地球的推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5 白剑;;人类源起青藏高原(二)——探寻人类史前历史的新思路[J];飞碟探索;2011年03期
16 杨纪林;;试论中国内陆板块运动演化及与地震的关系[J];内陆地震;2011年02期
17 柳春诚;张祥平;;昆仑玉赜谈[J];群文天地;2011年01期
18 王瑜;;西藏及腾冲地区晚新生代火山作用的构造背景[J];地质论评;1999年S1期
19 李震坤;朱伟军;武炳义;;大气环流模式CAM中土壤冻融过程改进对东亚气候模拟的影响[J];大气科学;2011年04期
20 ;《地质通报》第30卷第8期要目预告[J];地质通报;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功建;肖序常;李廷栋;;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2 殷跃平;;[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3 张省举;;青藏高原中东部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取得的认识(摘要)[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4 陈虹;黄忠贤;;穿过青藏高原的面波偏振异常及其与速度结构的关系[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5 沈显杰;;青藏高原构造热演化模型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40周年所庆论文集[C];1990年
6 ;青藏高原新构造及晚新生代古大湖研究[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7 邓万明;;青藏高原新生代岩浆活动的大地构造位置——关于青藏高原非对称陆内俯冲作用的讨论[A];青藏高原与全球变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8 丁志峰;曾融生;吴大铭;;青藏高原的P_n波速度及莫氏面的起伏[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9 薛光琦;宿和平;史大年;张家茹;;用天然地震转换波法对青藏高原的研究[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10 李秋生;高锐;管烨;贺日政;黄立言;白金;;青藏高原莫霍面研究20年综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强;陆域天然气水合物遥感探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邬光剑;祁连山东段0.8Ma以来的构造隆升与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01年
3 郑英龙;青藏高原岩石圈应力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0年
4 夏忠欢;青藏高原湖泊沉积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比值的气候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008年
5 田小波;横向非均匀介质中接收函数的数值模拟与偏移成像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年
6 贺传松;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滇西地区的深部结构[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7 王峻;中国境内天山的岩石圈速度结构[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年
8 陈文;~(39)Ar-~(40)Ar定年技术及其在青藏高原多期地质事件年代学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9 李海鸥;富蕴—库尔勒宽频地震探测及深部构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丁开华;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的现今地壳形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尉晓玮;青藏高原运动与现今构造应力场研究及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俞国权;基于GIS的青藏高原新生代岩浆活动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尚大成;青藏高原冻融过程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 武力超;青海西宁盆地早中新世磁性地层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5 施美凤;青藏高原主要地体中新生代地壳短缩作用与地体复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6 焦扬;青藏高原及邻区泥盆纪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张晓莉;青藏高原GPS速度场的形变特征及岩石圈形变动力机制[D];长安大学;2003年
8 袁四化;初论阿尔金山中—新生代走滑隆升史及其对柴西盆地形成的约束[D];吉林大学;2006年
9 柳畅;接收函数反演及KMI地震台站下方地壳结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10 梁涛;托云盆地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及其构造意义初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寿德、秦滑;青藏高原在移动[N];人民日报;2005年
2 王立彬;我国成功刻画青藏高原演化的地质画卷[N];中国矿业报;2010年
3 胡翔 罗赞;青藏高原深部地震难题被攻克[N];中国石化报;2010年
4 ;青藏高原神秘面纱逐渐揭开[N];新疆科技报(汉);2000年
5 颜园园;若无腐蚀,青藏高原现在能长到海拔3.5万米[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6 记者 崔熙琳;《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文摘》出版[N];中国矿业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刘承国;青藏高原,大地调呈现四大亮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李晓明 本报通讯员 王高峰;青藏高原:地质人的精神高地[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9 赵凡;中国地科院集成整合青藏高原研究力量[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10 于莘明;青藏高原区域地质图出炉[N];科技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