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造山带的东西向地壳速度结构特征
【摘要】:跨越东、西秦岭造山带的深地震测深剖面沿近东-西向布设长约560km.沿测线采用6个1.5~2.0吨的爆炸震源激发地震波,使用260套数字地震仪接收,取得了较高质量的地震资料.通过资料分析和处理,识别出沉积层及结晶基底的折射波(Pg)、上地壳底面的反射波(P2)、中地壳底面的反射波(P3)、下地壳内的反射波(P4)、莫霍面的反射波(Pm)和首波(Pn)六个震相.采用地震动力学射线方法(seis88)得到的地壳速度结构表明:(1)在秦岭造山带内反射界面起伏剧烈,西部在略阳-勉县以西明显抬升,断差约3~4km.东部在旬阳-白河县以东呈斜坡状抬升,总体特征呈中间深,两侧浅的态势.东部的速度大于西部,速度差为0.02~0.05km/s.(2)上地壳在略阳-白河县段、中地壳在西乡东-白河县段的速度等值线明显起伏上隆,说明在深度25km之上的区域速度极不均匀,地表上略阳、西乡东对应于勉-略缝合带、大巴山弧的位置.下地壳的速度等值线变化形态与反射界面形态基本一致.(3)莫霍面与地表高程呈镜像,深度为42~54km,地壳平均速度较大为6.44~6.48km/s.东、西秦岭的地壳厚度变化较大,分界位置大致在勉县-略阳和西乡东-石泉西.勉略带以西为西秦岭造山带,莫霍面深度为52~54km,最深处在略阳-勉县地区为54km.西乡东-石泉西以东为东秦岭造山带,莫霍面深度为42~49km,西乡-石泉附近为49~49.5km,安康附近为44.7km,最浅处在十堰附近为42km.东、西秦岭造山带之间是扬子板块的北部边缘带,莫霍面深度为48~49km.莫霍面整体形态呈现起伏的向西倾斜台阶式的增深特点,东西深度相差10~12km.(4)勉-略缝合带以西的地壳增厚,可能是由青藏高原隆升及向东北缘的扩张引起的.总之,沿秦岭造山带的东-西方向的地壳结构比较复杂,它不同于板块碰撞作用形成的盆山结构.莫霍面首波(Pn)在210km之后出现,速度为7.85~8.0km/s.
|
|
|
|
1 |
张国伟,孟庆任,赖绍聪;秦岭造山带的结构构造[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5年09期 |
2 |
李齐;王瑜;万景林;李大明;王非;;秦岭造山带中段中、新生代构造——热冷却过程[J];地质论评;2002年S1期 |
3 |
张国伟;;试论秦岭造山带岩石圈构造演化基本特征[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2期 |
4 |
王治平,杨逢清,赵培荣;秦岭造山带二叠纪裂谷发育特征及演化[J];地球科学;1995年06期 |
5 |
王平安,陈毓川;秦岭造山带构造-成矿旋回与演化[J];地质力学学报;1997年01期 |
6 |
郭进京;秦岭造山带中秦岭群内初始北北东向构造方位及其地质意义[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1998年01期 |
7 |
李齐,王瑜,万景林,李大明,王非;秦岭造山带中段中新生代构造抬升的热年代学证据[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1年04期 |
8 |
杨志华,郭俊锋,苏生瑞,李勇,苏春乾,张传林,黑爱芝,梁云;秦岭造山带基础地质研究新进展[J];中国地质;2002年03期 |
9 |
宋传中;张国伟;牛漫兰;刘国生;霍立新;;秦岭造山带北缘的斜向碰撞与汇聚因子[J];中国地质;2006年01期 |
10 |
张国伟,张宗清,董云鹏;秦岭造山带主要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的构造性质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岩石学报;1995年02期 |
11 |
霍福臣,李永军;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J];甘肃地质学报;1996年01期 |
12 |
张国伟,孟庆任,刘少峰,姚安平;华北地块南部巨型陆内俯冲带与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现今三维结构[J];高校地质学报;1997年02期 |
13 |
张国伟,董云鹏,姚安平;秦岭造山带基本组成与结构及其构造演化[J];陕西地质;1997年02期 |
14 |
王百战;李文义;;团结协作奏凯歌——记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及演化研究课题组[J];科学新闻;2000年13期 |
15 |
冯益民,曹宣铎,张二朋,胡云绪,潘晓萍,杨军录,贾群子,李文明;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构造格局和性质[J];西北地质;2003年01期 |
16 |
王亮;赵均海;张骏;李貅;;氡测试技术在秦岭造山带隐伏断裂活动性研究中的应用[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1期 |
17 |
肖安成;魏国齐;沈中延;王亮;杨威;钱俊锋;;扬子地块与南秦岭造山带的盆山系统与构造耦合[J];岩石学报;2011年03期 |
18 |
胡健民;孟庆任;陈虹;武国利;渠洪杰;高卫;陈文;;秦岭造山带内宁陕断裂带构造演化及其意义[J];岩石学报;2011年03期 |
19 |
高立勋;;秦岭造山带学术会议综述[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1期 |
20 |
欧阳建平,张本仁;秦岭造山带沉积物源地球化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J];地球科学;199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