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根据重力数据研究南海北部陆缘断裂带的延伸问题

张菲菲  王万银  杨金玉  韩波  田振兴  
【摘要】:南海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澳板块的交汇处,由于其特殊的构造位置受到了国内外地质地球物理学者的关注.中生代以来南海经历了复杂的地质作用,南海北部陆缘断裂极为发育,本文通过断裂带的展布与组合关系进一步研究南海北部陆缘的区域构造特征.根据南海北部陆缘的卫星测高重力异常,通过位场分离、垂向一阶导数计算以及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技术识别出断裂信息.结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主要断裂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给出了研究区内的断裂分布图,重点对红河断裂、滨海断裂带及南海北部中生代俯冲增生带进行了讨论.文章对3条重要断裂带在海区的延伸提出了相应的重力依据及认识,认为红河断裂在海区经莺歌海1号断裂与"中建凸起"两侧断裂相连,是印支块体与南海块体的分界线;滨海断裂带为华南块体与南海块体的缝合线,中生代俯冲增生带向东北延伸与浙闽火成岩带相连.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孙湘君;孔昭宸;李明兴;;中国南海北部早第三纪花粉新属种[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80年02期
2 李子江,何悦强;南海北部大陆架表层沉积物中元素地球化学信息处理[J];热带海洋;1986年02期
3 张庆荣,蔡亲炳,林锡贵;南海北部近海面大气梯度观测试验的初步分析[J];热带海洋;1986年02期
4 郭博书;中国南海北部海水铅表观络合容量测定[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5 陈俊仁,郑祥民;南海北部内陆架沉积物来源及控制因素的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5年05期
6 于文泉;南海北部海面水温场的分析[J];海洋预报;1987年01期
7 袁梁英;戴民汉;;南海北部低浓度磷酸盐的测定与分布[J];海洋与湖沼;2008年03期
8 梁美桃,古森昌,陈绍谋,路秀云,吴传芝,吴必豪,渠洁瑜;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锆元素的地球化学初步研究[J];热带海洋;1986年02期
9 冯文科,杨达源;南海北部Ⅴ_3孔的氧同位素曲线及其古环境的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8年05期
10 寇养琦;;南海北部的海底侵蚀[J];中国海上油气;1992年05期
11 袁玉松;丁玫瑰;;南海北部深水区盆地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J];海洋科学;2008年12期
12 叶冬;王瑞文;;基于集合同化方法的南海北部最优观测实验[J];海洋通报;2011年03期
13 黎洁溪;南海北部海水透明度分布变化概况[J];海洋通报;1985年04期
14 段威武;南海北部深海钻孔中的钙质超微化石[J];微体古生物学报;1985年01期
15 陈绍谋,路秀云,吴传芝,古森昌,梁美桃,吴必豪,李松筠,李兴,渠洁瑜,陈永志;南海北部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元素赋存状态的研究[J];热带海洋;1986年04期
16 赖万忠;中国南海北部二氧化碳气成因[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4年05期
17 张晓飞;陈坚;项立辉;方建勇;李东义;朱亚超;欧阳凯;范彦斌;;南海北部海洋雾状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初步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4年02期
18 孙湘君,罗运利;南海北部280ka以来深海花粉记录[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1年10期
19 朱钰;商少凌;翟惟东;戴民汉;;南海北部夏季海表二氧化碳分压及其海气通量的遥感算法初探[J];自然科学进展;2008年08期
20 阎贫;陈多福;;南海北部白云凹陷渗漏型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证据[J];热带海洋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慧;蔡旭晖;宋宇;;南海北部海面风场和平均海流场模拟[A];中国科协2009年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海上污染防治及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汪洋;;南海北部边缘地壳成分及流变学非均匀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孙珍;周蒂;庞雄;陈长民;孙龙涛;;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构造演化动力学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宋海斌;耿建华;方银霞;;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研究[A];第七届全国海洋湖沼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万玲;姚伯初;曾维军;吴能友;;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三维结构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韦振权;易海;帅庆伟;钱星;林珍;张莉;;南海北部西沙-双峰海域构造分区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7 吴时国;董冬冬;袁圣强;张功成;;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含油气系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宋海斌;吴能友;张健;江为为;郝天珧;;南海北部陆缘白垩纪中期大陆边缘体制转变探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9 周昌范;张海启;;我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资源前景展望[A];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第13分会场)[C];2006年
10 丘学林;;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的深部地壳结构和构造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蔚芳;南海北部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季节变化及其调控过程[D];厦门大学;2008年
2 孙启良;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流体逸散系统与沉积物变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3 王霄飞;南海北部陆坡东西段新构造的异同及对BSR分布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4 宫响;南海北部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特征的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董冬冬;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构造演化及其资源效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6 张善武;基于变系数KdV-type理论模型的南海北部内孤立波传播演变过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7 黄元辉;末次冰消期以来南海北部深海硅藻及其对东亚季风演变的沉积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国强;南海北部以及吕宋海峡次级中尺度动力过程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梁英;南海北部营养盐结构特征[D];厦门大学;2005年
2 张晓飞;南海北部海洋雾状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2年
3 喻涛;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不同粒级组分中有机质的来源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4 王金宝;南海北部浮游生物中的放射虫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3年
5 张劼;南海北部甲烷水合物潜在区沉积物早期成岩过程中的碳硫相互作用[D];厦门大学;2014年
6 李成钢;南海北部珠江口近海地质风险[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7 马云龙;南海北部环流观测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4年
8 刘维达;南海北部陆架区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变动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9 闵慧;南海北部富烃凹陷发育的构造控制条件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10 李婷;基于长时序遥感数据和EOF分析南海北部海表叶绿素-a时空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讯;中石油南海北部矿权区勘探获重要成果[N];海南日报;2006年
2 记者 钟敬忠通讯员 廖庆玉;琼粤海事首次南海北部联合巡航[N];中国水运报;2008年
3 徐海 李洁尉;南海北部深水区发现大气田[N];中国海洋报;2006年
4 特约记者 陈惠玲;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潜力巨大[N];中国矿业报;2006年
5 梁钢华;我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潜力巨大[N];中国矿业报;2011年
6 记者 梁钢华;南海北部可燃冰资源初步探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7 记者 罗茜 通讯员 徐海;“实验3”号船南海北部开放航次再度起航[N];中国海洋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孙楠;南海北部低压“捣乱” 南方多地旱象“露脸”[N];中国气象报;2010年
9 徐海 李洁尉;珠江冲淡水东扩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N];广东科技报;2011年
10 记者 梁钢华;南海北部可燃冰储量达185亿吨油当量[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