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原断陷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摘要】:主要论述了汤原断陷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原油(显示)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指出汤原断陷内检出丰富的正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萜类化合物及甾类化合物。源岩及原油(显示)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原油碳同位素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该区源岩有机质以陆源输入为主,水生生物只在个别样品中占有一定比例;沉积环境普遍存在着弱氧化—弱还原的成煤环境;古气候条件比较湿润;成熟度普遍较低,多数样品尚未进入生油门限。区内的原油(显示)应该来自类型不同的两种源岩,在探井中油显示未见高、过成熟特征,多为低熟到成熟阶段的产物。相对而言,宝泉岭组和白垩系的源岩母质类型较好,而新安村组、乌云组、白垩系的成熟度更有利于生油。
|
|
|
|
1 |
雷露;屈红军;苗建宇;范玉海;万延周;;鄂尔多斯盆地吴定地区烃源岩的油源对比[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19期 |
2 |
房嬛;孟仟祥;孙敏卓;王作栋;李玉梅;徐茵;;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源岩和油的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饱和烃馏分[J];沉积学报;2008年05期 |
3 |
李素梅,王铁冠,郭绍辉,张爱云;原油中含氧化合物—烷基酚类[J];石油学报;2000年01期 |
4 |
Michael Hsieh
,宋桂侠;原油中高分子量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特征[J];国外油田工程;2003年10期 |
5 |
冯子辉;大庆油田石油地质实验技术新进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年05期 |
6 |
徐耀辉;;吐拉盆地中——下侏罗统烃源岩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年11期 |
7 |
唐友军;朱翠山;别必文;徐佑德;;断代生物标志化合物原理与应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年02期 |
8 |
黄继文;塔里木盆地塔河油区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在运移方面的应用探讨[J];石油实验地质;2003年S1期 |
9 |
李水福,何生;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遴选油气地球化学指标[J];新疆石油地质;2005年06期 |
10 |
吴楠;刘显凤;徐涛;;油气运移路径示踪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7年03期 |
11 |
闵犁园;(±)─4α(H)─桉烷的立体选择性全合成[J];新疆工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
12 |
王建伟;宋书君;李向博;刘金友;高侠;;东营凹陷南斜坡东段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07年03期 |
13 |
高波;刘文汇;张殿伟;范明;;雅克拉凝析气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J];海相油气地质;2008年03期 |
14 |
胡守志;李水福;何生;王华;杨道庆;林社清;;南襄盆地泌阳凹陷西部稠油地化特征及意义[J];石油实验地质;2010年04期 |
15 |
陈建平,梁狄刚,王绪龙,邓春萍,薛新克,靳涛,宋孚庆,钟宁宁;彩南油田多源混合原油油源(三)——油源的地质、地球化学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年06期 |
16 |
李振广;冯子辉;宋桂侠;王雪;;松辽盆地原油芳烃分布、组成特征与原油类型划分[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年04期 |
17 |
王传远;车桂美;盛彦清;李延太;秦志江;;碳同位素在溢油鉴定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年07期 |
18 |
易士威;蒋有录;范炳达;徐浩清;郑荣华;;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古近系源岩特征与新近系油气来源[J];石油实验地质;2010年05期 |
19 |
祝春荣;郭永华;王应斌;;数学方法在渤海湾盆地辽东湾中南部油源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石油勘探;2011年02期 |
20 |
张源智;于兴河;季洪泉;赵广珍;李明义;;东濮凹陷文明寨地区三叠系低熟油特征及成藏模式[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