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传刚,王铁冠,陈建平,石新璞,向书政,靳涛;对准噶尔盆地东部彩南油田侏罗系油藏原油族(组)群类型的认识[J];石油实验地质;2003年02期 |
2 |
黄永松,傅家谟,盛国英,陈义贤,李茂芬;纯沥青质热解法研究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重油序列的原油对比[J];沉积学报;1991年S1期 |
3 |
邱桂强,李素梅,庞雄奇,高永进,孙锡年;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稠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J];地质学报;2004年06期 |
4 |
包建平,张功成,朱俊章,陈晓东,马安来,刘志国,朱翠山;渤中凹陷原油生物标志物特征与成因类型划分[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2年01期 |
5 |
陈建平,赵文智,秦勇,罗平,孟繁友,赵长毅,杨福忠,朱兴珊;中国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油气形成(之二)[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8年04期 |
6 |
李素梅,庞雄奇,金之钓,黎茂稳;济阳坳陷牛庄洼陷南斜坡原油成熟度浅析[J];地质地球化学;2002年01期 |
7 |
陈建平,何忠华,魏志彬,王东良,秦建中,国建英;银额盆地查干凹陷原油地化特征及油源对比[J];沉积学报;2001年02期 |
8 |
段毅;王传远;郑朝阳;吴保祥;;柴达木盆地西部尕斯库勒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矿物岩石;2006年01期 |
9 |
范善发,汪本善,史继扬,张丽洁,洪紫青,吕国英,林华元,徐伟民,夏延;苏北盆地东台拗陷下第三系油源对比[J];地球化学;1986年02期 |
10 |
黄籍中;干酪根的稳定碳同位素分类依据[J];地质地球化学;1988年03期 |
11 |
刘广深,洪业汤,朴河春,姜洪波,陶发祥;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序列与降水变化[J];矿物学报;1997年01期 |
12 |
王国安;稳定碳同位素在第四纪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J];第四纪研究;2003年05期 |
13 |
周建伟,李术元,苟文广;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法在线测定天然气稳定碳同位素[J];分析化学;2005年10期 |
14 |
阳成伟,林桂珠,彭长连,陈贻竹,欧志英;超高产杂交稻剑叶中C_4途径酶活性和稳定碳同位素分异作用的变化(英文)[J];Acta Botanica Sinica;2003年11期 |
15 |
沈吉,陈毅风;南京地区近二十年来雪松树轮的稳定碳同位素与气候重建[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0年03期 |
16 |
B.P.蒂索
,D.H.韦尔特
,熊寿生
,梁定珊
,钱志浩
,陈俊仲
,徐濂
,周萱密
,林宗南;原油的组成、分类及地质因素对原油组成的影响[J];石油实验地质;1978年04期 |
17 |
陆曦初;苏北下第三系原油的演化和深源甲烷气的踪迹[J];石油实验地质;1982年04期 |
18 |
张春明,梅博文,金迪威,朴明植;辽河坳陷冷东地区油气的聚集与混合[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年03期 |
19 |
庄汉平,卢家烂,傅家谟,任炽刚,邹德刚;原油作为金运移的载体:可能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J];中国科学D辑;1998年06期 |
20 |
郑西来,荆静,席临萍;包气带中原油的迁移和降解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