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热年代学信息及其与大别造山带折返的关系
【摘要】:大别山东缘早期郯庐韧性剪切带内的T28-12和T28-13白云母的(181.4±0.5)Ma和(181.6±0.8)Ma的40Ar/39Ar坪年龄指示了郯庐早期左旋剪切的冷却时间为181Ma,这些年代学数据指示了郯庐同造山期左旋走滑热事件的存在。起源于华北、华南板块陆-陆碰撞过程中的这期断裂平移活动,发生在高压-超高压带主体部分折返至中地壳后的早侏罗世,推测其活动形式表现为造山带折返过程中高压-超高压带向SE的斜向折返中形成的转换断层。郯庐晚期韧性剪切带内糜棱岩中白云母、黑云母的40Ar/39Ar年龄,指示了139Ma前(早白垩世)发生的又一次左旋走滑冷却事件。在这期断裂带左行平移的同时,大别造山带东段出现了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及穹状隆升。剪切带糜棱岩中斜长石40Ar/39Ar年龄指示剪切带在晚白垩世存在一期快速冷却事件,此次快速冷却事件的时间为97~92Ma。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成果揭示了45~58Ma前郯庐断裂带的一次快速冷却事件。这两次快速冷却事件分别对应于断裂带晚白垩世、古近纪两次伸展活动,并控制发育了断裂带东侧的潜山断陷盆地。而钾长石和磷灰石所在地记录的冷却时间显示,造山带内部的抬升都相应早于东缘的郯庐断裂带,反映造山带晚白垩世—古近纪的隆升并不受该断裂带伸展控制,而应是岩石圈拆沉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