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能源转型的地缘政治研究

杨宇  夏四友  钱肖颖  
【摘要】: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能源转型的地缘政治问题日益成为世界能源地理及政治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不同阶段的能源内涵、属性及地缘政治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在可再生能源时代,能源地缘政治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和综合化。本文对比了不同阶段能源的地缘政治特征,梳理了可再生能源地缘政治的研究历程。研究认为:全球能源转型将加剧地缘政治格局的重构,改变传统能源安全主导的地缘安全与冲突关系,改变不同国家在全球能源地缘政治中的角色,重塑传统油气时代所形成的国家能源关系,同时也将凸显新能源技术和关键稀缺材料对能源转型地缘政治的影响,并引发新的能源网络安全问题。研究发现虽然各学科的学者对能源转型的地缘政治进行了广泛关注,但是当前关于能源转型的地缘政治影响,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在理论框架、技术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仍存在发展和完善的空间。展望未来,能源转型的地缘政治研究亟待加强学科理论研究,推动能源转型地缘政治的科学计量研究转向,加强服务学科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重大决策的应用研究,探究能源转型对传统能源地缘政治重构的地理效应、能源转型地缘政治的作用机理和能源转型地缘政治对能源安全的影响。同时要紧密结合气候变化、“双碳”目标、全球能源治理等国际学术前沿来开展能源转型的地缘政治研究,以丰富世界能源地理的研究视角。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方叶兵;王礼茂;屈秋实;杨艳;牟初夫;;中国能源地缘政治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17年06期
2 郎一环;王礼茂;李红强;;中国能源地缘政治的战略定位与对策[J];中国能源;2012年08期
3 余家豪;;全球能源转型带来的地缘政治风险[J];能源;2019年03期
4 林屾;;“全球能源新态势与地缘政治大变局”研讨会简讯[J];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年10期
5 于宏源;;亚太地缘政治视野中的“能源合作”[J];能源;2013年01期
6 崔守军;;能源大冲突:能源失序下的大国权力变迁[J];中国石油石化;2014年12期
7 陆如泉;;2020年国际能源地缘政治动荡复杂、充满挑战[J];中国石化;2020年02期
8 陆如泉;;2020年全球能源地缘政治动荡复杂和充满挑战[J];能源研究与利用;2020年03期
9 刘学;;可再生能源正在削弱石油的地缘政治影响[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9年09期
10 孔祥永;杨强;;美国“能源新现实主义”的地缘政治冲击与中国的应对[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年01期
11 ;能源战略与政策扫描[J];中外能源;2019年04期
12 郎一环;王礼茂;李红强;;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与中国面临的挑战[J];中国能源;2012年06期
13 崔守军;蔡宇;姜墨骞;;重大技术变革与能源地缘政治转型[J];自然资源学报;2020年11期
14 ;美国《世界政治评论》5月9日 欧洲应转向中国保障能源安全[J];黄金时代;2011年06期
15 董秀成;;地缘政治演变与我国能源战略选择[J];中国石油企业;2019年09期
16 陈小沁;;透析俄罗斯能源外交的地区实践[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0年05期
17 杨宇;何则;;能源地缘政治与能源权力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21年03期
18 刘学敏;;地缘政治与中国国家能源安全[J];全球化;2014年04期
19 赵旭颖;沈娟;龙隆;;“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能源安全与国际合作[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红强;王礼茂;沈镭;郎一环;;气候变化驱动下的能源地缘政治演变初探[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国际能源港战略研究"课题组;王福强;;把建设广东阳西国际能源港作为保障粤港澳大湾区能源安全的有力举措[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20)[C];202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双;东北亚地区能源合作:问题、挑战及前景[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兵;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中缅能源合作[D];山东大学;2012年
2 游浩洋;浅析中俄能源合作[D];山西大学;2013年
3 刘芳芳;中俄能源合作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6年
4 李蓓蓓;中国与印度能源合作探析[D];外交学院;2009年
5 陈佳和;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俄罗斯与土耳其能源合作[D];北京外国语大学;2020年
6 石聪;乌克兰危机中的能源因素分析[D];辽宁大学;2016年
7 田健菲;中日围绕俄能源博弈的机遇、挑战和启示[D];延边大学;2013年
8 Ekaterina Shishina;欧盟与俄罗斯在能源领域的角逐[D];吉林大学;2016年
9 李嘉恒;中美能源安全的冲突与能源合作研究[D];延边大学;2021年
10 王志琴;中俄石油合作中的日本因素[D];青岛大学;2007年
11 常福跃;基于上海市能源消费情况下的国内能源安全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9年
12 郗重山;“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东亚能源安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13 连鹏飞;能源转型与中国—沙特能源安全合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14 张楠;日本能源安全政策的分析与借鉴[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15 左天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的能源安全风险与应对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16 任金鑫;产业链视角下中美能源安全水平测度与保障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8年
17 罗安荣(Aeron Lehman Roach);实现可持续的能源安全[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18 张岗;“一带一路”背景下基于能源安全测度的中国对外能源合作体系构建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22年
19 李红起;能源安全视角下中韩新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20 韩磊;我国能源需求新形势下国家能源安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本报见习记者 李勤;中国与东盟:抛开地缘政治谈能源合作[N];中国科学报;2015年
2 本报记者 王海霞;“新能源影响2050年全球地缘政治”[N];中国能源报;2011年
3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所研究员 梅新育;能源地缘政治风险越炒越离谱了[N];上海证券报;2014年
4 亚历山大·诺瓦克 俄罗斯能源部部长 本报记者 董宣 翻译;能源:地缘政治新“杠杆”[N];中国石油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佘惠敏;需求上升 结构调整[N];经济日报;2014年
6 记者 陈其珏;中国清洁能源有望实现“独立”[N];上海证券报;2012年
7 艾华;丹尼尔·耶金:能源和地缘政治“新地图”正在形成[N];中国石化报;2021年
8 记者 张伟 刘向 朱晟;美国能源革命影响地缘政治[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政治室主任 周琪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薛梅;中美能源合作空间大于分歧[N];中国石油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朱妍;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首席执行官 张雷 可再生能源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力量[N];中国能源报;2020年
11 本报全媒体记者 石鑫;保障能源安全 可再生能源行业责无旁贷[N];新疆日报(汉);2020年
12 证券时报记者 唐强;加快碳中和进程 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独立供应[N];证券时报;2021年
13 ;“十四五”:加快构建多元清洁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N];金融时报;2021年
14 本报记者 王宁;构建多重能源安全保障体系 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N];张家口日报;2021年
15 本报记者 沈东方;牢牢端稳能源安全饭碗[N];中国纪检监察报;2022年
16 本报记者 杨永明;欧洲各国打响能源安全保卫战[N];中国电力报;2022年
17 本报记者 李哲;代表委员聚焦能源安全:推进国产化化解“卡脖子”风险[N];中国经营报;2020年
18 王轶辰;保供并不意味放弃降碳承诺[N];经济日报;2022年
19 王轶辰;确保能源安全关键在保供[N];经济日报;2021年
20 王轶辰;能源安全必须立足国内为主[N];经济日报;202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