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特征及扇体分布规律

赵红兵  严科  
【摘要】:近岸水下扇是在陆相湖盆陡坡带发育的一种重要油气储层类型,沉积特征复杂,扇体多期叠置。在系统观察岩心和精细地层对比的基础上,结合地震、测井等资料,详细分析了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胜坨地区坨123断块沙四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体的沉积特征和扇体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近岸水下扇岩性以砂砾岩、含砾砂岩为主,粒度特征、电性特征、沉积构造、地震反射特征综合反映了以重力流为主的沉积环境,可细分为扇中主体、扇中侧缘、扇中前缘、扇端、湖相泥、滑塌浊积砂等6种沉积微相类型。单期扇体顺物源方向均呈一定角度插入湖相地层,扇中主体部位不同期次扇体间沉积界面缺失,扇体直接叠置形成巨厚砂砾岩体,扇中前缘及扇端部位不同期次扇体间的泥岩隔层相对完整。扇体规模自下而上逐渐减小,向北部物源方向退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显东;贾承造;蒙启安;张革;;塔南断陷陡坡带南屯组岩性油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J];石油学报;2011年04期
2 闫建平;蔡进功;赵铭海;李尊芝;徐冠华;;电成像测井在砂砾岩体沉积特征研究中的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年04期
3 刘艳;刘忠民;沙丽红;赵春艳;;安定地区长6—长4+5油层组主要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6期
4 万立国;;潜东南地区新沟咀组精细沉积相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年07期
5 王江波;何曼如;杨强;;靖安油田虎狼峁区长6油藏沉积微相研究[J];内江科技;2011年07期
6 向景红;;松辽盆地高台子地区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20期
7 陈晓宏;任战利;;陕西定边张韩区块延长组长2储层流动单元研究[J];云南地质;2011年02期
8 张武;纪甜甜;熊辉;陈琦;;双河油田Ⅴ油组沉积微相与油水运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9 张义娜;朱筱敏;;利用地层切片多属性综合分析进行沉积相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2期
10 文全;;海拉尔盆地下白垩统扇三角洲沉积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1 张国东;于波;蔺彦芳;王泉波;;鄂尔多斯盆地西区油田旦巴区长4+5储层沉积微相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0期
12 赵彬;侯加根;张国一;陈诗望;刘钰铭;;哥伦比亚Velasquez油田始新统Guaduas组沉积微相与剩余油分布[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13 强昆生;王建民;田新文;高亚罡;杨杰;吕修祥;;志丹油田长2段沉积微相特征及其控油规律[J];断块油气田;2011年03期
14 吴海瑞;;松辽盆地乾北地区青三段沉积微相发育特征及其对岩性油藏的控制作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5 庞军刚;杨友运;蒲秀刚;;断陷湖盆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及湖底扇的识别特征[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6 朱晶晶;谢锐杰;骆旋;胡伟;王荣伟;;泌阳凹陷核三段沉积微相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7 孟飞;李文海;付素英;李长洪;;洪积扇沉积微相对储层质量的控制作用——以克拉玛依油田三3区克下组储层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6期
18 王正来;;低孔低渗油田储层特征及储层评价——以海拉尔油田南贝尔凹陷为例[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1期
19 路言秋;陈丽华;徐怀民;马国梁;李国永;张兵5;;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下组沉积相精细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1年04期
20 焦巧平;;湖底扇沉积微相及开发特征研究——以胜利油区五号桩油田桩74块为例[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振;王清晨;;广西来宾铁桥剖面中上二叠统沉积微相[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2 赵宪生;梁桂蓉;;沉积微相相控处理软件研究及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魏兆胜;唐振兴;杨光;;吉林大情字井地区沉积微相与岩性圈闭[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李喜安;吴少波;卢全中;宋子齐;;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砾岩油藏沉积微相研究[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5 孙宏智;;沉积微相与储集层孔隙结构关系研究[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6 顾红英;黄国骞;;应用测井资料定量识别单井岩相及沉积微相的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高才坤;徐顺;徐开志;李桐林;;利用测井曲线特征自动判别沉积微相[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8 周红;;下二门油田核三段沉积微相研究[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9 杜飚;;多井沉积微相评价技术在江汉岩性油藏中的应用[A];“南方复杂地层井筒新技术”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洪奇;周志远;邵才瑞;;用人工神经网络自动识别沉积微相[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淑娟;复杂断块油藏相控储层建模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2 范广娟;大庆油田萨中密井网区萨葡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剩余油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3 李薇;苏丹Palogue油田层序地层与储层分布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王向荣;洪积扇储层油藏描述及地质建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5 张公社;储层参数模型建立[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6 李树军;秦家屯油田油藏地质与开发调整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李志勇;松辽盆地南部红岗油田沉积特征及含油饱和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8 严科;近岸水下扇储层非均质四维模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9 罗水亮;扇三角洲相储层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10 张忠义;辽河油区西部凹陷西斜坡薄层稠油带的评价与应用水平井开发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明亮;松辽盆地十屋油田营城组沉积微相研究和有利储集相带预测[D];吉林大学;2010年
2 王树恒;松辽盆地泰康地区中部组合沉积微相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2年
3 许国民;沈84—安12块S_3~4段沉积微相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4 王继平;新民油田沉积微相及流动单元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5 吴小斌;姬塬地区长4+5油藏储层特征及沉积微相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6 葛政俊;民南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剩余油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7 刘学刚;安塞油田王窑西南塞160井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8 张宇;松辽盆地扶余油田泉头组沉积微相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杨君;束鹿凹陷西斜坡沙河街组沉积微相及成岩作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10 雷露;鄂尔多斯盆地樊学油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D];西北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士振 通讯员 董树合;因层而异 分层开发[N];中国石化报;2010年
2 记者 李祖诗 通讯员 罗劲;江汉勘探获得两个新发现三个新进展[N];中国石化报;2009年
3 李新颜 黄毅;走精确勘探之路[N];中国石化报;2010年
4 李新颜 黄毅 黄华;老区有了新作为[N];中国石化报;2010年
5 李莉;塔河地区奥陶系层序重排[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3年
6 记者 刘国安通讯员 杨志梅;羊二庄油田采收率高达50%[N];中国石油报;2008年
7 张国力 薛燕;精雕细刻:薄差层交优质答卷[N];中国石化报;2010年
8 胡涛;老井区的“华丽转身”[N];中国石化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李祖诗 通讯员 陈凤玲 陈圣立;攻关盐湖隐蔽性油藏勘探技术[N];中国石化报;2010年
10 王建宠;预探安棚深层系致密砂岩油气藏[N];中国石化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