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理模型为基础的概率性地震预报方案
【摘要】:本文是从探索大地震前出现的普适现象入手,初步归纳为四个方面的普适性:A缺震性,它反映了系统自组织所达到的规模,进一步发展所可能出现的水准。B填位性,从系统表现的特定图象,如空区、条带、等间距等可以推定未来大事件发生的部位。C有序性,它表现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差异性,时间进程中出现加速型。这是一种减熵降维增能过程。从而表明了有序性的增加。D突变性,临震时经常受到外界因素的触发,如日月固体潮、大气异常天气等,同时也时常与其它前兆量,如地形变、水位、重、磁、电等的突跳伴生,表明临震是一种非稳态的突变过程。缺震性表明本区已具备发生某震级地震的可能性;填位性回答可能的发震地域;有序性表示构造活动在增强,预报可进入中期阶段;突变性给出可能有利发震的时段。本文建议的预报方案如: A+B 长期预报危险性 A+B+c 中期预报重点监测区 A+B+c+D 短临预报概率性警报期。 本文归纳的普适性现象可以用“发震能干层”受力变形的物理模型给以解释。但因目前掌握的信息还只是来自构造活动的各种响应,缺乏直接来自未来震源的力学参数。故虽提出了物理模型的解释,但只能对地震预报作出概率性的判断。
|
|
|
|
1 |
洪时中;道孚地震前远近地震活动的相关性[J];地震;1981年05期 |
2 |
李文英,吴国有,张清荣;多级模糊综合评判在地震综合预报中的应用[J];地震;1990年01期 |
3 |
吴富春,米秋霞,姬建中,张惠玲,曹虹,郭美娥;中国及其邻区地震深度的特征[J];华北地震科学;1995年03期 |
4 |
许绍燮,王林英,刘玉芬;大同—阳高中强震群前后的地震活动性[J];地震;1990年04期 |
5 |
何淑韵,郁曙君,金严,章淮鲁,贾素娟,郝玉芹,李文香;1996年度地震危险区预测[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6年01期 |
6 |
董泰;我国近期地震活动频繁专家认为仍属于正常[J];国际地震动态;2003年09期 |
7 |
黄圣睦;我国西南及其邻区M≥6级地震活动图象特征的初步分析[J];地震研究;1983年03期 |
8 |
张天润,王瑀;中国人口分布和地震分布的关系初探[J];中国地震;1986年03期 |
9 |
王筱荣;新疆中强震前小震空间集中度C_1值研究[J];内陆地震;1990年02期 |
10 |
汪素云;中国大陆地震震源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J];地震研究;1996年03期 |
11 |
赵兴兰,魏光兴,周翠英;菏泽5.9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图象[J];地震;1986年02期 |
12 |
陈忠奇,邹向荣,黄存楚;辽西地区地震活动再研究[J];地震;1993年05期 |
13 |
黄圣睦,董瑞英;1997年11月8日西藏玛尼7.5级地震趋势预测研究[J];西藏研究;1998年01期 |
14 |
钱兆霞,晏凤桐;云南地区地震活动性的空区特征[J];地震研究;1985年06期 |
15 |
吴忠良,臧绍先;千岛—鄂霍次克海地区的地震分布、震源机制及应力状态[J];地震地质;1989年02期 |
16 |
彭美凤,林世敏,林树;台湾海峡7.3级地震及其震后地震趋势研究[J];地震;1997年02期 |
17 |
宋卫华,姜丽新,徐秀茹;淮南矿区地质构造带与天然地震间的关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
18 |
李普照,卢显苏;电感异常与地震——歉述电感的短期予报[J];山西地震;1978年01期 |
19 |
肖承邺;地震成因综述[J];山西地震;1978年02期 |
20 |
刘幼唐;险震预报的气象信息[J];山西地震;198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