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造山作用和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科学问题
【摘要】:在全球大陆范围内,广泛分布的造山带纪录了板块汇聚的历史和碰撞造山的过程,因此,造山带的研究一直是地球科学经久不衰的重要领域。研究表明,世界上许多造山带是长期活动(300Ma)的复合造山带,活动域的宽度可超过1000km,并具有造山前的热结构,是大陆生长的最好见证。近10年来,全球造山带的研究已摆脱传统地质学和经典板块观念的束缚,面临一个新的起点,即由单一造山带向复合造山带研究转轨,由造山类型、造山作用向造山动力学研究聚焦。复合造山带长期活动的原因、大陆增生机制、造山带的流变学结构和造山热对造山作用的控制等已成为当前大陆复合造山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复合造山动力学已成为当今地球科学前沿——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中央造山带位于北中国板块与南中国板块之间,是中国大陆上一条十分醒目而又极其重要的巨型(长5000km)构造带。中央造山带是经历了大致600Ma的活动历史,泥盆纪和三叠纪的两次碰撞造山以及白垩纪以来的陆内造山过程而构筑成的典型"复合造山带"。在全球复合造山带中,中国中央巨型造山带具有结构复杂性、活动长期性和非原地型,造山过程多期性以及造山带拼贴与大陆增生方式特殊性的特点,特别是世界最大规模的中央超高压变质带及其两期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发现,揭示了中央造山带的形成还经历了板块汇聚边界洋壳/陆壳深俯冲至100km以上的地幔深处的两次壮观地质事件,使中央造山带成为全球造山带中最为精彩和不可多得的典型,与青藏高原一样,被国内外地学家们誉为当今中国地学研究的"瑰宝"。中国中央巨型复合造山带可以作为研究复合造山过程与复合造山动力学的重大地学问题的范例,重要的核心科学问题是:中国中央巨型复合造山带的早古生代和三叠纪陆块汇聚、碰撞造山过程以及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与周缘盆地互馈;两期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时空关系、形成条件和洋壳/陆壳的俯冲-深俯冲与折返动力学机制;揭示和探讨中国中央复合造山带的长期活动性,造山作用的多期性和叠置性,造山热结构以及复合造山过程;洋壳/陆壳深俯冲、复合造山与大陆增生理论的创新。此外,中央复合造山带的研究对于金属矿产资源的开拓、周缘中新生代盆地含油气资源的战略前景以及现今南北中国的气候、环境、人文、地理、生态和灾害的制约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与动力学背景。
|
|
|
|
1 |
程胜高,吴登定,陈德兴;中国中央造山带资源环境态势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5期 |
2 |
姜春发;中央造山带几个重要地质问题及其研究进展(代序)[J];地质通报;2002年Z2期 |
3 |
殷鸿福,张克信;中央造山带的演化及其特点[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
4 |
吴根耀;关静;;“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两侧盆地与油气”一书出版[J];地质科学;2008年01期 |
5 |
杨建超;;《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两侧盆地与油气》出版[J];石油实验地质;2007年06期 |
6 |
索书田,钟增球,周汉文,游振东;中国中央造山带内两个超高压变质带关系[J];地质学报;2004年02期 |
7 |
杨文采;中央造山带东段岩石圈的构造格架[J];中国地质;2005年02期 |
8 |
牛广华;陆松年;郝国杰;郑健康;李怀坤;陈志宏;相振群;;基于GIS编制1:200万中央造山带前寒武纪地质图的方法[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7年02期 |
9 |
姜春发;;科技创新、贵在坚持——对我国大地构造中某些创新观点的回顾与反思[J];地质学报;2009年11期 |
10 |
徐勇,祝新友;昆仑造山带钴矿找矿前景初步评价[J];岩土工程界;1999年06期 |
11 |
李毅;胡海珠;;河南木厂河区银、金、铜矿床的构造控矿特征[J];地质力学学报;2006年03期 |
12 |
陆松年;于海峰;李怀坤;陈志宏;王惠初;张传林;相振群;;“中央造山带”早古生代缝合带及构造分区概述[J];地质通报;2006年12期 |
13 |
许志琴;杨经绥;李海兵;姚建新;;中央造山带早古生代地体构架与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J];地质学报;2006年12期 |
14 |
葛良胜;邓军;杨立强;袁士松;郭春影;;哀牢山矿集区构造环境演化与金多金属成矿系统[J];岩石学报;2010年06期 |
15 |
陈衍景;翟明国;蒋少涌;;华北大陆边缘造山过程与成矿研究的重要进展和问题[J];岩石学报;2009年11期 |
16 |
姜春发;中央造山带金矿远景评估及找矿设想[J];黄金地质;1994年02期 |
17 |
白鸽;海峡两岸祁连山及中央造山带构造演化研讨会成功举办[J];自然科学进展;2002年07期 |
18 |
张德全,党兴彦,佘宏全,李大新,丰成友,李进文;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床的Ar-Ar测年及其地质意义[J];矿床地质;2005年02期 |
19 |
杨经绥,许志琴,裴先治,史仁灯,吴才来,张建新,李海兵,孟繁聪,戎合;秦岭发现金刚石:横贯中国中部巨型超高压变质带新证据及古生代和中生代两期深俯冲作用的识别[J];地质学报;2002年04期 |
20 |
边千韬,赵大升,叶正仁,常承法,罗小全,高山林;初论昆祁秦缝合系[J];地球学报;2002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