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鱼礁的水动力学研究与建设效果评价
【摘要】:针对舟山群岛的海洋环境和渔业资源等情况,设计了一种正六棱柱式人工鱼礁用于改善当地的海洋生态和渔业资源。选用反映鱼礁通透性的ε值和反映鱼礁附着能力的η值两个参数对人工鱼礁的结构进行评价,通过比较发现所设计的正六棱柱式人工鱼礁在具有良好通透性的情况下还能够为海洋生物提供更大的附着面积,满足设计需求。使用Fluent软件对鱼礁进行CFD仿真,发现鱼礁迎流面前部上升流的最大高度随来流速度的增加而增加,鱼礁后方背涡流的长度约为鱼礁高度的9.3~9.6倍,表明其具有很好的水动力特性。为进一步验证鱼礁的水动力学性能,在相同尺寸、相同水域环境下对鱼礁模型设计了水槽实验,与仿真结果相互验证,证明了正六棱柱式人工鱼礁水动力性能的有效性。最后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正六棱柱式鱼礁礁区与箱形鱼礁礁区进行建设效果的对比评价,发现两种鱼礁均能对各自所处的海洋环境起到增殖作用,正六棱柱人工礁区的平均生物密度大于对比礁区的生物密度,证明了其良好的水动力特性对增殖效果的有效性。
|
|
|
|
1 |
刘惠飞;日本人工鱼礁建设的现状[J];现代渔业信息;2001年12期 |
2 |
林小涛;;人工鱼礁的生物学机能[J];水产科技;2001年03期 |
3 |
梁小棋;;人工鱼礁效果调查实施要领[J];水产科技;2001年04期 |
4 |
许国;;南澳建设人工鱼礁前景广阔[J];水产科技;2001年05期 |
5 |
陈金强;陈武法;;建设莱芜人工鱼礁可行性分析及实施[J];水产科技;2002年02期 |
6 |
王云新;冯吉南;中村充;;建造人工鱼礁适当地点的判定[J];水产科技;2002年03期 |
7 |
沈镇平;江苏赣榆海洋人工鱼礁建设启动[J];中国水产;2003年06期 |
8 |
米振琴;深圳进行人工鱼礁建设[J];中国水产;2003年06期 |
9 |
潘致平
,赖伟春
,贾春斌;香港人工鱼礁建设与我们可借鉴的经验[J];渔业现代化;2003年05期 |
10 |
李文涛,张秀梅;关于人工鱼礁礁址选择的探讨[J];现代渔业信息;2003年05期 |
11 |
李文涛,张秀梅;我国发展人工鱼礁业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现代渔业信息;2003年09期 |
12 |
刘同渝;;人工鱼礁的饵料效应(一)[J];水产科技;2003年04期 |
13 |
尤永生;人工鱼礁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渔业现代化;2004年04期 |
14 |
王波,武建平,高峻,贾世敏,张成启,牟洪涛,张杰东;关于青岛建设人工鱼礁改善近海生态和渔业环境的探讨[J];海岸工程;2004年04期 |
15 |
林光纪;人工鱼礁物品经济学特性[J];福建水产;2005年02期 |
16 |
杨吝,刘同渝,黄汝堪;人工鱼礁建设实绩考察[J];现代渔业信息;2005年11期 |
17 |
于广成;张杰东;王波;;我国人工鱼礁开发建设的现状与前景[J];渔业现代化;2005年06期 |
18 |
杨吝;刘同渝;;我国人工鱼礁种类的划分方法[J];渔业现代化;2005年06期 |
19 |
杨吝;刘同渝;黄汝堪;;人工鱼礁的起源和历史[J];现代渔业信息;2005年12期 |
20 |
于广成;张杰东;王波;;我国人工鱼礁开发建设的现状与前景[J];海洋信息;200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