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地区丹洲群锆石U-Pb年代学及对华南新元古代裂谷作用期次的启示
【摘要】:桂北地区丹洲群是南华裂谷盆地南段的一套连续裂谷充填沉积,厘定各组沉积时限及区域地层关系,对理解华南新元古代裂谷作用期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丹洲群合桐组二段和拱洞组底部凝灰岩夹层形成年龄分别为801±4 Ma和781±5 Ma。研究表明,丹洲群白竹组和合桐组一段与下江群甲路组和乌叶组、板溪群沧水铺组和马底驿组、西乡群孙家河组及陆良组一段相当,沉积时限为820~800 Ma;合桐组二段与下江群番召组相当,沉积时限为800~780 Ma;拱洞组可与下江群清水江组、平略组和隆里组,板溪群五强溪组中上部和牛牯坪组,西乡群大石沟组中上部和三郎铺组,陆良组二段及澄江组、开建桥组、莲沱组、虹赤村组和上墅组的中上部直接对比,沉积时限为780~725 Ma。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系统的典型地层锆石年龄存在5组高峰,峰值年龄分别为818±2 Ma、802±1 Ma、780±4 Ma、756±4 Ma及728±5 Ma。综合华南新元古代岩浆活动特征及盆地沉积演化过程,确定华南新元古代裂谷作用可分为两期:820~800 Ma和800~725 Ma。此外,华南新元古代岩浆活动与裂谷作用之间存在明显的耦合关系,但各期岩浆活动对各裂谷盆地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
|
|
|
1 |
陆松年;从罗迪尼亚到冈瓦纳超大陆——对新元古代超大陆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J];地学前缘;2001年04期 |
2 |
陈松;桂和荣;孙林华;贺振宇;马艳平;;皖北新元古代砂质灰岩地球化学特征[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
3 |
高坪仙,刘新秒;试论中国古大陆中-新元古代汇聚与裂解的地质记录[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1999年01期 |
4 |
郑永飞;新元古代超大陆构型中华南的位置[J];科学通报;2004年08期 |
5 |
杨瑞东;张传林;罗新荣;魏怀瑞;王伟;;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末期汉格尔乔克冰期成因新证据[J];地质论评;2007年02期 |
6 |
李勇,丁莲芳;新元古代生物多样性及震旦系之底界[J];现代地质;1999年02期 |
7 |
段吉业,刘鹏举,万传彪;华北燕山中—新元古代震积岩系列及其地震节律[J];地质学报;2002年04期 |
8 |
储雪蕾;新元古代的“雪球地球”[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4年03期 |
9 |
聂文明;马东升;潘家永;周健;吴凯;;黔中新元古代-早寒武世含磷岩系δ~(13)C变化及其古海洋意义[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10 |
孙林华;桂和荣;;皖北地区新元古代构造背景的转换:来自碎屑岩地球化学的证据[J];地球学报;2011年05期 |
11 |
郑建平;平先权;夏冰;余淳梅;;华北深部岩石圈存在弱的新元古代热活动的同位素年代学信息:证据及意义[J];岩石学报;2013年07期 |
12 |
李怀坤,陆松年,赵风清,李惠民,于海峰,郑健康;柴达木北缘新元古代重大地质事件年代格架[J];现代地质;1999年02期 |
13 |
孙海清;黄建中;江新胜;罗来;马慧英;伍皓;;扬子东南缘“南华纪”盆地演化——来自新元古代花岗岩的年龄约束[J];中国地质;2013年06期 |
14 |
丁海峰;马东升;姚春彦;蔺启忠;;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元古代冰成沉积地球化学研究[J];地球化学;2014年03期 |
15 |
刘贻灿;刘理湘;古晓锋;李曙光;刘佳;宋彪;;大别山北淮阳带西段新元古代浅变质花岗岩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科学通报;2010年24期 |
16 |
于海峰,陆松年,修群业,李铨;甘肃北山西部新元古代陆块汇聚与裂解事件的岩石记录[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000年02期 |
17 |
钱迈平,袁训来,徐学思,厉建华;江苏徐州及其邻区新元古代魏集组叠层石礁[J];江苏地质;2001年02期 |
18 |
周金城
,王孝磊
,邱检生
,高剑锋;桂北中-新元古代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的岩石地球化学[J];岩石学报;2003年01期 |
19 |
王孝磊
,周金城
,邱检生
,高剑峰;湖南中-新元古代火山-侵入岩地球化学及成因意义[J];岩石学报;2003年01期 |
20 |
唐烽,尹崇玉,王自强,陈孟莪,高林志;华北地台东缘新元古代地层对比和宏体化石研究的进展和发展趋势[J];地质通报;2005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