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地区云地闪电频次及雷电流幅值时间分布特征
【摘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云地闪电频次及雷电流幅值随时间变化特征,为雷电防护工程设计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提供依据。根据湖北省2006年12月-2013年雷电定位系统(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LLS)监测的相关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 ,对云地闪电频次和雷电流幅值的年、季、月、日等时间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负闪电频次占95.9%,正闪占4.1%,平均正闪电强度47.2 kA,负闪34.5 kA,总闪35.1 kA。夏季闪电最多,主要发生在白天;冬季闪电最少,主要发生在夜间。闪电频次月变化呈单峰型,7月闪电最多,12月最少,3-9月份闪电次数占全年闪电97.0%,7-8月为雷电高发期,6-9月白天闪电多于夜间,其他月份夜间多于白天。正闪电强度月变化大致呈"V"型,负闪电强度月变化幅度较小。闪电频次和强度日分布均呈单峰单谷型,最大值一般出现在清晨至上午气温相对较低的时段,最小值出现在气温相对较高的午后至傍晚时段。正闪电频次百分比月变化大致呈"U"型,1月和12月份正闪百分比在30%以上,其他月份较低,日分布大致呈单峰单谷型,最大值在10-11时,最小值在14-15时。正闪电强度与气温高低呈负相关关系。其主要原因可能与空气密度有一定关系,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
|
|
|
1 |
郄秀书,周筠珺,袁铁;卫星观测到的全球闪电活动及其地域差异[J];地球物理学报;2003年06期 |
2 |
郭延生;闪电在农业中的作用[J];现代物理知识;2004年01期 |
3 |
袁铁,郄秀书;卫星观测到的我国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J];高原气象;2004年04期 |
4 |
张鸿发,程国栋,张彤;中国区域闪电分布和闪电气候的特点[J];干旱气象;2004年04期 |
5 |
张鸿发,程国栋,董万胜,赵阳,陈成品,张彤,郭三刚,普次,侯正俊;青藏铁路沿线区域闪电分布和闪电气候[J];干旱气象;2005年01期 |
6 |
郑栋,张义军,吕伟涛,孟青,何平;大气不稳定度参数与闪电活动的预报[J];高原气象;2005年02期 |
7 |
龚静;马玉岩;巨克英;张暐亮;;青海省东北部地区闪电特征初探[J];青海科技;2007年06期 |
8 |
张义军;马明;吕伟涛;陶善昌;;闪电活动的气候学特征研究进展[J];气象学报;2008年06期 |
9 |
张文煜;朱睦正;左迎芝;张宇;井小海;;山东地区闪电密度时空分布特征[J];气象科学;2010年01期 |
10 |
朱文超;刘艳辉;王芳;黄伟信;张新甲;;京沪高铁沿线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2年04期 |
11 |
王慧;王沛涛;高玉龙;;湖北黄冈地区2006—2011年闪电时空分布特征[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3年01期 |
12 |
朱润鹏;袁铁;李万莉;纳根文;;基于卫星观测资料的全球闪电活动特征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3年05期 |
13 |
翟英琴;;黑色闪电出没,当心![J];发明与创新(中学时代);2011年12期 |
14 |
李恒克;;黑色闪电出没,当心![J];奇闻怪事;2012年03期 |
15 |
陆佩蓓;徐湮;徐文欣;;捕捉闪电[J];自然与科技;2013年01期 |
16 |
韩长代;马绪寅;;闪电家族秘闻[J];大科技;2000年08期 |
17 |
江晓华,赖顺来,李建云,张东春,王利华;西昌发射场及川西南地区闪电气候研究[J];高原气象;2000年03期 |
18 |
陈洪滨,吕达仁;从空间探测闪电的综述[J];气象学报;2001年03期 |
19 |
廖鹰翔;雷击与闪电[J];现代物理知识;2002年02期 |
20 |
郄秀书;全球闪电活动与气候变化[J];干旱气象;200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