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仝小林院士“心系”疾病辨治要诀

郝瑞  高泽正  杨映映  李敏  
【摘要】:仝小林院士将中医传统藏象理论,结合长期临床实践,创新辨证理论,建立以四焦(顶焦、上焦、中焦、下焦)八系(神、髓,肺、心,脾胃、肝胆,溲、衍)为核心的辨治体系,系统诠释机体生理、病理到临床诊疗的动态演变。文章着重对"四焦八系"中上焦"心系"的生理、病理特征、临床辨证纲领进行论述,以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为例总结仝小林院士特殊见解或独特治法,强调"畅"法在心系疾病诊疗中的核心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陈丽云;吴鸿洲;;中医脾胃藏象理论发展历史初探[J];四川中医;2008年10期
2 杨茗茜;袁东超;倪菲;陈彦君;崔家鹏;王彩霞;李可大;董野;李思琦;季康寿;;《素问》脾藏象理论相关咳类疾病知识本体探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年02期
3 左金辉;谢红霞;廖冬颖;王紫薇;梅庆云;于永超;孔凡铭;贾英杰;;刍议系统论角度下脾藏象理论与恶性肿瘤的关系[J];中医肿瘤学杂志;2021年05期
4 陈智慧;张哲;裴宇鹏;张会永;张帆;贾连群;杨关林;;中医脾藏象理论的研究方法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年06期
5 李慧;;张锡纯阐发中医藏象理论发微[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年11期
6 李璐;;取象思维在中医藏象理论构筑中的作用与局限性[J];当代医药论丛;2017年16期
7 高晓宇;张哲;杨关林;;从系统论角度阐释脾藏象理论[J];中医杂志;2016年19期
8 王水金;王建巍;陈绩锐;黄家诏;;肾藏象理论研究述要[J];中医学报;2015年05期
9 王燕平;张华敏;刘寨华;;先秦至唐代心藏象理论发展探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刘寨华;唐丹丽;张华敏;;明清时期心藏象理论的发挥与创新研究[J];现代中医药;2010年06期
11 孟竞璧;孟子敬;;关于藏象理论部分内容的探讨[J];世界中医药;2008年03期
12 付东升;鞠诣然;;《内经》肾藏象理论发生的解剖基础概述[J];吉林中医药;2007年03期
13 胡冬裴;;中医心藏象理论及辨证论治发展历史勾勒[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14 郭霞珍,金光亮;藏象理论研究与“时脏相应”说[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年12期
15 刘可勋;中医藏象理论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再探讨[J];中医研究;1996年03期
16 李永乐;翟双庆;;基于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探究当代脾藏象理论框架的演变[J];中医杂志;2016年13期
17 白晓晖;陈家旭;李晓娟;刘玥芸;刘群;赵歆;;象思维在肝藏象理论形成中的应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年09期
18 章增加;;关于中医藏象理论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医杂志;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丽云;;中医脾胃藏象理论发展历史初探[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11届3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鞠宝兆;;《内经》有关心藏象理论发生的文字文化基础[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赵博;;《内经》藏象理论的格式塔原理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郭霞珍;;对中医学藏象理论的研究[A];第四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换届选举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刘晓燕;;试论中医藏象理论中应时特征的内涵[A];2011年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吴新明;李菲;;黄道周的中医藏象理论[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12年
7 鞠宝兆;;《内经》有关心藏象理论发生的文字文化基础[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方华珍;丁成华;曹晓瑞;张珂;宁伦;高巍巍;陈雪姣;王玉臣;;略论中医藏象理论在舌诊中的应用[A];全国第十三届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9 刘寨华;张华敏;杨威;;《内经》时期中医心藏象理论的发生学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12年
10 孟竞壁;孟子玉;;藏象理论部分内容值得探讨以便促其向更高层次发展[A];全国中医藏象研究创新思路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11 张军峰;张李唯;詹瑧;;组学数据挖掘对中医藏象本质研究的启发[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四届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12 方敬爱;;中医藏象理论对肾生理病理的认识与解读[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专题讲座汇编[C];2018年
13 杨威;刘寨华;于峥;;寤寐与藏象理论[A];中医理论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4 王春梅;汤利红;;论子宫与不孕[A];第十一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15 孟繁蕴;;五脏调控的系统性[A];2002中医药博士论坛——中医药的继承、创新与发展[C];2002年
16 王维广;翟双庆;;基于框架理论的现代中医藏象理论定性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17 周玉梅;周洁;陈琳;梁繁荣;;月经节律的探讨与应用[A];201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时间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暨换届会议论文汇编[C];2015年
18 董进;马志娟;张东友;;从医学影像分析探讨五脏生理功能的理论[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19 孙相如;何清湖;;探讨关于中医藏象理论文化基础的研究意义[A];第五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专辑[C];2014年
20 王宏利;;五藏之“脾”文字发生浅谈[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十四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齐元玲;心藏象理论发生学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21年
2 丁舟;基于古籍整理的肾藏象理论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8年
3 佘燕达;基于知识发现的《黄帝内经》肝藏象理论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年
4 李洪海;基于《周易》象数思维的卦象-藏象理论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21年
5 杜立英;基于象思维及系统思维对肾藏象理论科学内涵的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王宏利;《黄帝内经》脾藏象术语文化要素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年
7 高剑波;从临床症状分析探讨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五脏生理功能的理论与实践[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冯亚慧;明代脾藏象理论与临证应用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年
2 马振;基于阴阳五行观念下,枢机藏象经脉理论的实质及其探源[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7年
3 王国英;《黄帝内经》肝藏象理论发生学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年
4 王稷;《黄帝内经》肺藏象理论发生学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年
5 盛岩松;《黄帝内经》藏象理论的形成及对临床诊病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鞠诣然;《内经》肾藏象理论发生学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张晨;《内经》心藏象理论发生学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6年
8 王位;两汉隋唐时期肾藏象理论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20年
9 寇晓忱;从整体史观剖析《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的形成[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10 刘黎明;《内经》脾藏象理论发生学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4年
11 武丽霞;《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集注与整理研究[D];内蒙古医科大学;2020年
12 王学岩;基于象思维对唐以前代表性医籍脾藏象理论建构的分析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13 王剑男;《黄帝内经》肾藏象理论集注与整理研究[D];内蒙古医科大学;2021年
14 刘娇萍;基于象思维的脾藏象理论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年
15 李晓雪;宋金元及以前文献脾藏象理论与临证应用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年
16 党照丽;肾虚质大鼠免疫基因表达与肾藏象理论相关性研究[D];陕西中医学院;2012年
17 王颖;中医脾肺相关的理论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9年
18 李永峰;血瘀证形成与肝失疏泄相互关系的理论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重症风湿性心脏病案[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