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麦草生长及其结构与单株穗重关系的探讨
【摘要】:高麦草在河西走廊中段的生长条件下,播种次年可收获种子,通过分析各生长构件:叶、茎、叶鞘重量,第一节至第三节节长、第一叶片至第三叶片的叶片长、小穗数和穗长与单株穗重的关系,发现:在所有的生长构件中,穗重最重要的构成因素是叶鞘重(X_3),其次是茎重(X_2)和叶重(X_1),通过叶鞘重对穗重产生间接正效应;穗长和小穗数是穗重形成的影响因素,表明高麦草的种子产量与营养器官密切相关,同步增长。穗重由构成因素和影响因素共同决定的预测回归模型为:穗重(y)=0.1196-2.563茎重+1.076叶鞘重+0.0204穗长。
|
|
|
|
1 |
沈禹颖,阎顺国,朱兴运;高麦草生长及其结构与单株穗重关系的探讨[J];草业科学;1994年05期 |
2 |
纳森,沈禹颖,王锁民,李艳芹,徐安凯,中士彦,赵树慧,罗家雄,崔志祥;抗盐牧草的研究成就与实践[J];草原与草坪;1994年03期 |
3 |
奚锦云;高麦草和簇毛麦DNA导入普通小麦获得成功[J];科技信息;1994年03期 |
4 |
J.K.Aase,J.L.PikulJr.,方子春;高麦草种植带形成梯田的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95年04期 |
5 |
吴茂平,钱素文,李柱,米莉,黄爱清,夏美珍;棉花麦草还田效应及配套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1999年04期 |
6 |
陈光耀;高效牧草业 选种是基础[J];中国农村科技;2001年11期 |
7 |
;高效牧草业 选种是基础[J];北京农业;2003年12期 |
8 |
姜润潇,黄丽银,伍维高,丁敏,苟践;三峡库区禾本科牧草引种试验初报[J];草原与草坪;2004年01期 |
9 |
宋德万,赵仕洋;“绿浪”高麦草在金沙县的适应性栽培探索[J];贵州畜牧兽医;2005年05期 |
10 |
蔡海霞;杨浩哲;王跃卿;程广伟;李旭辉;王洁琼;;豫西地区牧草适应性观察与评价[J];中国草食动物;200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