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家蚕品种与野桑蚕大龄期幼虫血淋巴和体壁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检测分析
【摘要】:多酚氧化酶(PPO)在昆虫的变态发育和免疫防御中有重要作用。选择菁松、黑缟和大造3个家蚕品种及来自桑园的野桑蚕作供试昆虫,以其担负免疫功能的血淋巴和作为免疫屏障的体壁组织为材料,测定与分析家蚕、野桑蚕幼虫大龄期及化蛹前血淋巴和体壁中的PPO活性变化。3个家蚕品种幼虫血淋巴中的PPO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菁松、黑缟、大造,体壁中的PPO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大造、黑缟、菁松。野桑蚕幼虫不论是血淋巴还是体壁,其PPO活性均低于家蚕,其中血淋巴的PPO活性显著低于家蚕。家蚕幼虫血淋巴的PPO活性在整个5龄期都较高,体壁的PPO活性则是在5龄中后期和上蔟期较高。野桑蚕幼虫血淋巴的PPO活性在5龄中期较高,体壁的PPO活性则是在5龄末期较高。另外发现2个供试家蚕品种幼虫血淋巴和体壁间的PPO活性变化呈完全相反的情况:菁松的幼虫是血淋巴中的PPO活性较高,体壁中的PPO活性较低;大造的幼虫是血淋巴中的PPO活性较低,而体壁中的PPO活性较高。上述结果提示:家蚕、野桑蚕幼虫的PPO活性变化具有明显的发育时期和组织特异性,且家蚕的PPO活性高于野桑蚕,家蚕品种间的PPO活性的组织差异性也不尽相同。这些结果为研究家蚕蜕皮变态过程中的体壁形成和先天免疫功能等提供了新的信息。
|
|
|
|
1 |
李兵,于继彬,耿世勇,查新民,季平,沈卫德;太湖流域野桑蚕的生态学研究[J];蚕业科学;2003年01期 |
2 |
田善富;野桑蚕人工制种条件的试验分析[J];中国蚕业;2004年03期 |
3 |
黄尔田;李玉峰;;太湖流域野桑蚕的生物学特性及测报方法[J];江苏蚕业;2007年02期 |
4 |
彭云武;;安康野桑蚕种质资源的研究与保存[J];湖南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
5 |
沈卫德,李兵,季平,卫正国,陈玉华,庞岗;野桑蚕和家蚕的环境适应性比较研究[J];蚕业科学;2003年04期 |
6 |
李兵,沈卫德;野桑蚕与家蚕对敌敌畏的抗性研究初报[J];江苏蚕业;2003年01期 |
7 |
彭云武;楚渠;胡必利;郝利军;;秦巴山区野桑蚕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
8 |
李兵;浜野国胜;蜷木理;原和二郎;沈卫德;;中日野桑蚕杂交后代线粒体的遗传初探[J];蚕业科学;2006年02期 |
9 |
楚渠;彭云武;胡必利;郝利军;;秦巴山区野桑蚕的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8期 |
10 |
李兵;浜野国胜;蜷木理;原和二郎;沈卫德;;中国野桑蚕和日本家蚕杂交后代的性状调查[J];江苏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
11 |
丛海峰;徐世清;司马杨虎;张升祥;王更先;董航;刘莹;柳学广;;野桑蚕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的克隆分析与原核表达[J];蚕业科学;2007年02期 |
12 |
黎欢吉;彭云武;楚渠;胡必利;;DNA分子标记技术在野桑蚕上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
13 |
马晓英;李兵;沈卫德;;野桑蚕对敌敌畏的抗性压力筛选调查[J];江苏蚕业;2007年02期 |
14 |
彭云武;黎欢吉;楚渠;胡必利;;秦巴山区野桑蚕的性状调查[J];北方蚕业;2007年04期 |
15 |
李兵;沈卫德;;家蚕和野桑蚕的起源研究进展[J];中国蚕业;2008年02期 |
16 |
赵华强;刘海涛;王东;李兵;许雅香;沈卫德;;野桑蚕对溴氰菊酯抗性品系的筛选[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
17 |
彭云武;楚渠;杨金宏;孔卫青;代方银;;安康野桑蚕遗传多样性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10年11期 |
18 |
张永亮;盛东峰;朱勇;;金属离子和抑制剂对野桑蚕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9期 |
19 |
彭卫平;;中国野桑蚕(Bombyx mandaina)性状的育种学研究[J];蚕学通讯;1987年01期 |
20 |
王长青,吉志新,王长安;野桑蚕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