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渗碳钢扭转变形时断裂行为和渗层厚度对接触疲劳的影响

黄明志  谈育煦  方其先  郑彤  
【摘要】:本文以20CrMnMo 钢为对象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不同渗碳层厚度、渗碳层碳含量以及不同心部组织对扭转流变硬化行为和断裂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渗碳件的屈服强度和流变硬化行为主要取决于心部组织。在心部组织相同的条件下,渗碳层的成分、组织和渗层厚度主要影响渗碳件的断裂应变,从而影响其断裂韧度。此外,在材质相同、强度水平相近的条件下,渗碳件的接触疲劳寿命随渗层厚度增加而增大的现象,从力学性能角度看是由于断裂应变随渗层厚度增加而增大,使断裂韧度增大所致,其原因与残余压力大小分布随渗层厚度变化有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颜堂,乔晓星,白秉哲,方鸿生;润滑条件下中低碳空冷贝氏体钢的滚动滑动接触疲劳行为[J];机械工程材料;2001年08期
2 蒋斌,徐滨士,董世运,丁培道;n-Al_2O_3/Ni复合镀层的组织与接触疲劳行为[J];金属热处理;2005年06期
3 马腾,朱桂兰;稀土对轨钢接触疲劳行为的影响[J];中国稀土学报;2000年02期
4 丁津原,杨文通,伍毅;十八胺对接触疲劳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2期
5 温诗铸;对于接触疲劳各种强度准则的评价[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4期
6 于录元,王毅坚,柯松林,马茂元,张进才,姚永奎;几种渗碳钢的接触疲劳和弯曲疲劳性能[J];热加工工艺;1997年03期
7 范鹤立,丛家瑞,李隆盛;奥贝球铁接触疲劳破坏形式的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89年03期
8 林锋,郦振声,胡以正,袁相春;盐浴硫氮碳共渗45钢的接触疲劳性能[J];金属热处理;1994年12期
9 袁新生,王杰君,谷臣清,楼秉哲,吴利生;新型高温用渗碳轴承钢的接触疲劳寿命[J];机械工程材料;1995年06期
10 沙江波,井晓天,楼秉哲,沈福三;接触疲劳裂纹的萌生与扩张行为的研究[J];金属学报;1995年09期
11 李熙章,施占华,熊向东;氮化硅陶瓷滚动体的接触疲劳[J];现代技术陶瓷;1996年02期
12 朱晓东,黄鹤,胡奈赛,何家文;用球滚接触疲劳法评定硬质薄膜的结合强度[J];金属学报;1999年05期
13 王毅坚,李颖卓,朱洪江,徐洪军;碳氮共渗层接触疲劳损伤形态及机理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14 徐继达,杨宏伟,胡文仪;40CrNiMo齿轮材料点蚀破坏的金相研究[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1年09期
15 张娟娟,高元安,叶健熠,张宗亮;某超硬不锈钢的接触疲劳P-S-N曲线的测定[J];材料开发与应用;2003年05期
16 程荫芊,李柏武,张惠斌,祝东,汪复兴;残余奥氏体的抗接触疲劳及擦伤行为的研究[J];摩擦学学报;1986年02期
17 邓建辉;陈朝阳;徐权;;接触疲劳伤损突出路段钢轨合理选用研究[J];钢铁钒钛;2011年03期
18 ;新型Fe-Mn-Ni-C自强化抗接触疲劳耐磨合金研究与应用座谈会纪要[J];中国表面工程;1992年02期
19 冯正,刘德浚,秦展琰,王介淦,周建初;高浓度渗碳及其性能研究[J];热加工工艺;1994年06期
20 卢金生;硬度匹配对40CrNiMo滚子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199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惠基;李锦峰;;M50两种表面缺陷对滚动接触疲劳的影响[A];北京力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邓忠民;赵亦兵;洪友士;;激光熔凝覆盖率对材料接触疲劳性能影响的模拟[A];疲劳与断裂2000——第十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3 宋宝玉;张锋;刘艳玲;;纳米二氧化硅对陶瓷球疲劳寿命影响的研究[A];2006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6年
4 马晓霞;席光兰;梁伟;赵兴国;;渗硅时间对渗层厚度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扫描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宋宝玉;张锋;刘艳玲;;纳米金刚石对陶瓷球疲劳寿命影响的研究[A];2006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6年
6 温诗铸;;对于接触疲劳各种强度准则的评价[A];摩擦学第三届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摩擦磨损部分(Ⅱ)[C];1982年
7 吴永伟;高创宽;;弹流润滑对齿轮接触疲劳强度影响的研究[A];摩擦学第四届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一册)[C];1987年
8 周霞;唐占飞;窦慧莉;曲国辉;;CNG发动机凸轮表面接触疲劳失效分析[A];2009年全国失效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方绿频;林国荣;肖晓风;郭琳;陈靖苗;吴海燕;;分散剂对紫铜铝-钼共渗渗层厚度及显微硬度的影响[A];第六届21省(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臧维满;展凤彩;顾新华;;;滚滑型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视的研制[A];第五届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颖强;循环载荷下接触安定问题的数值方法及工程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2 朴钟宇;面向再制造的等离子喷涂层接触疲劳行为及寿命评估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3 何立弘;SHOFU长石质陶瓷疲劳性能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张显程;面向再制造的等离子喷涂层结构完整性及寿命预测基础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曲晨;离心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扭转性能与组合作用试验与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6 徐晋勇;双层辉光离子Cr-Mo共渗形成高耐磨LD冷作模具钢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7 廖海平;线接触高副机构摩擦学设计与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吴雄英;毛涤复合纱线加工、结构、力学性能及其织物[D];东华大学;1999年
9 朱旻昊;径向与复合微动的运行和损伤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1年
10 梁文萍;Ti_2AlNb O相合金双辉等离子渗Mo、Cr及其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超;冷拔钢丝扭转性能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岳文;陶瓷添加剂对钢/钢接触疲劳及滑动磨损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邹本仁;铁路高速货车转向架用耐磨材料试验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年
4 熊嘉阳;钢轨斜裂纹形成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5 郑鲜;几种添加剂对油、水润滑摩擦体接触疲劳寿命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温银堂;滚动轴承疲劳试验机测试系统和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6年
7 陈海鹏;环式冷却机虚拟样机设计与仿真分析[D];湘潭大学;2007年
8 方绿频;紫铜铝—钼—硅—稀土多元共渗的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9 杜李峰;齿轮接触疲劳试验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吴非;复合材料缠绕管扭转性能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法宗 苗金平 杨金刚;轧辊使用性能及试验检测技术概述[N];中国冶金报;2004年
2 唐邓;三大措施应对钢轨接触疲劳伤损[N];中国冶金报;2006年
3 ;渠道防渗法[N];山西科技报;2005年
4 虞明全;连铸与模铸轴承钢的冶金质量及其接触疲劳寿命比较[N];世界金属导报;2000年
5 记者 陆华 通讯员 余建桦 张一丹;“玉超牌焊缝双探头控制架”走俏一线[N];人民铁道;2009年
6 本报记者 王庆;让车轮健康旋转[N];中国冶金报;2002年
7 如斌 袁梦;金属防腐“新武器”问世[N];中国海洋报;2002年
8 于佳;渗锌产品国内市场潜力大[N];中国工业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