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客体二分法视角下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之否定
【摘要】:赋予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旨在解决人工智能致损时的责任归属,虽在形式上解决了责任分配问题,但因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类的法律人格,也无法比照拟制主体满足实体性要素、价值性要素的要求,无法承担责任,致使人类仍然是人工智能最终责任的承担者,在法律效果上与其被赋予法律客体地位并无二致。而且"主体说"无法满足"主客体二分法"划分的本质,会对现有的法律制度产生颠覆性的冲击,打破以"人类中心原则"构建的现有法律体系。究其实质,人工智能始终无法摆脱客体地位的法律架构。
|
|
|
|
1 |
张景明;;后代人和动物的法律主体地位问题[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
2 |
包成成;;人工智能法律主体文献综述[A];《上海法学研究》集刊(2019年第19卷 总第19卷)——上海市法学会农业农村法治研究会文集[C];2019年 |
3 |
陈雪娇;王继远;;我国商会的法律地位初探[A];中国商法年刊(2007):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商法建设[C];2007年 |
4 |
屈野;;当代中国老年人法律地位论[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
5 |
李宏涛;;人工智能对法律主体及隐私权的影响[A];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一)[C];2019年 |
6 |
孔祥俊;;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保护的若干问题[A];《上海法学研究》集刊(2019年第13卷 总第13卷)——上海市法学会互联网司法研究小组论文集[C];201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