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化频率选择表面研究现状及其应用进展
【摘要】:频率选择表面是一种在平面内排布的二维周期阵列,由金属贴片单元或孔径单元构成,其对不同频率电磁波呈现不同的滤波响应,被广泛应用于雷达隐身、卫星通讯和电磁兼容等领域。随着应用对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频率选择表面难以满足实际应用。原因有:(1)传统频率选择表面较大的单元尺寸会导致单元谐振时栅瓣过早出现,对传输特性产生不良影响;(2)传统频率选择表面较大的单元尺寸导致其很难在有限空间的区域内以及不规则天线罩上使用,且大尺寸使得现有工艺很难完成贴装布阵。而单元尺寸远小于工作波长的小型化频率选择表面MEFSS的出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优势日益凸显了自身的价值,逐渐发展成为新的研究方向。最初的小型化频率选择表面通过结构上的交叉、旋绕、连接等模式来达到缩小单元尺寸的目的,最典型的方法就是单元的卷曲、交指设计。为了突破"单元尺寸与谐振波长一致"这一限制,实现小尺寸结构可以控制长波长谐振,通过金属贴片和网格经介质级联,产生了基于容性表面与感性表面耦合技术的小型化频率选择表面。该频率选择表面通过减小单元的有效电尺寸来实现小型化。耦合型双屏小型化频率选择表面主要分为:网栅及其互补结构、网栅和方环贴片阵列结构、方环贴片及其互补结构。这三种典型的耦合双屏结构是研究复杂耦合型小型化频率选择表面结构的基础。由于前两类频率选择表面在实现小型化特性时都无法摆脱周期单元尺寸的制约,若需要更高的小型化需求时则难以实现。而加载无源集总元件(电容器、电感器)的频率选择表面可以增大等效电感L以及等效电容C的值,能够更大程度地缩小单元的有效电尺寸,使得频率选择表面小型化程度更高。为了拓展小型化频率选择表面的功能,在普通小型化频率选择表面单元或介质衬底上加入有源器件(变容二极管和PIN二极管等)或采用特征媒质作为介质衬底等组成有源小型化频率选择表面。该频率选择表面在实现小型化特性的同时,通过对有源器件的调节来控制该频率选择表面的通带开关和变频特性等。本文从单元卷曲和交指设计、基于容性表面与感性表面耦合技术设计、加载无源/有源集总元件技术设计等方面综述了小型化频率选择表面的研究状况。随后,对小型化频率选择表面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
|
|
1 |
王晖;屈绍波;;小型化频率选择表面研究现状及其应用进展[J];材料导报;2019年05期 |
2 |
覃凤;;频率选择表面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电子技术;2018年07期 |
3 |
李波;章一雄;张万平;汤一铭;薄亚明;;基于缝隙单元的3D多模频率选择结构研究[J];微波学报;2018年01期 |
4 |
舒楠;张厚;李圭源;徐海洋;;基于曲折线单元的小型化频率选择表面[J];探测与控制学报;2010年04期 |
5 |
何其洪;隋文海;于国平;;单环频率选择表面的传输系数分析[J];无线电工程;2009年07期 |
6 |
王操;肖高标;尹文言;;单元可旋转的频率选择表面电磁散射特性分析[J];电讯技术;2008年04期 |
7 |
李成,曹毅,童创明;有限频率选择表面电磁散射特性的分析方法[J];电子对抗技术;2002年03期 |
8 |
许志永;张厚;吴瑞;陈明俊;;基于方环型频率选择表面的小型化设计[J];工程设计学报;2014年04期 |
9 |
陈晓辉;张海岩;;频率选择表面的研究与应用现状[J];材料导报;2013年19期 |
10 |
乔学增;李姣;李昱科;骆兴芳;;一种可调复合单元频率选择表面的设计[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11 |
林宝勤,徐利军,袁乃昌;多层频率选择表面的直线法分析[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5年10期 |
12 |
金开涛;廖斌;;电容加载对频率选择表面传输特性的影响[J];电子科技;2015年03期 |
13 |
张强;张成刚;;电控开关型频率选择表面研究[J];微波学报;2013年01期 |
14 |
王婧娴;逯贵祯;;对一种双波带可重构频率选择表面的简化[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3期 |
15 |
吕志蕊;唐章宏;徐欣欣;王群;肖红;施楣梧;;柔性频率选择表面的制备和传输特性[J];安全与电磁兼容;2014年04期 |
16 |
王良翼;欧阳骏;杨峰;;新型单元的频率选择表面[J];遥测遥控;2012年03期 |
17 |
牛朴;侯新宇;;红外频率选择表面特性的数值分析[J];航空计算技术;2008年05期 |
18 |
曾卫明,梁晓云,罗立民,方志军,王正友,伍世虔;一种基于全局最小乘方法的磁共振波谱目标频率选择的量化方法[J];电子学报;2005年07期 |
19 |
马嘉俊,卢万铮,肖志文;介质频率选择表面FDTD法分析[J];陕西工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