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介形类动物丰度与生物量
【摘要】:2004年9月~2005年8月对太湖介形类动物进行了季节性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太湖中共有15种介形类动物,其年均丰度为1 590 ind/m~2,年均生物量为46 495μg(dwt)/m~2,丰度和生物量在9个湖区的分布状态相似,受介形类自身食性及行为方式的影响,高丰度和高生物量主要出现在夏秋两季的太湖东半部分(包括东太湖、东部沿岸带和贡湖)。9个湖区中,除梅梁湖和贡湖外,其它几个湖区中介形类丰度和生物量的周年变化规律较为一致,而太湖中终年出现物种克氏瘤丽星介(Physocypria kraepelini)、豆形豆形玻璃介(Fabae formiscandona cf.fabae- formis)和塔尔薄丽星介(Dolerocypria taalensis)的自身繁殖力是造成梅梁湖和贡湖中介形类丰度和生物量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但两湖区中介形类丰度和生物量在整个太湖中所占比重有限,所以不影响太湖总体介形类季节变化趋势,四个季节中介形类的丰度和生物量均值总体呈现出秋夏冬春的规律。在15个物种中克氏瘤丽星介和豆形豆形玻璃介的丰度和生物量最高,所以两者为太湖介形类的建群种。介形类丰度、生物量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显示,水体中的植被密度、透明度、温度和溶氧量对介形类丰度和生物量分布和变化的影响较其它环境因子大,但因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
|
|
|
|
1 |
蔡慧梅;台湾海峡中北部表层沉积物中介形类拟生态的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1993年04期 |
2 |
景民昌,杨革联,孙乃达;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柴达木盆地东部气候演化形式[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4年03期 |
3 |
李元芳,朱立平,李炳元;150年来青藏高原南红山湖的介形类与环境变化[J];地理研究;2001年02期 |
4 |
彭金兰,李升峰;西藏昂仁湖全新世湖相纹层介形类[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3年04期 |
5 |
宋粤华;黄旗海湖相介形类和介壳稳定同位素环境记录[J];盐湖研究;2003年03期 |
6 |
徐润林;太湖北部水域的浮游纤毛虫[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S2期 |
7 |
闵秋宝;淀山湖太湖形成的古生物证据[J];地理研究;1987年04期 |
8 |
张云翔,薛祥煦,李存购;陕西山阳盆地晚白垩世介形类[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1年02期 |
9 |
邓思明,臧增嘉,詹鸿禧,李圣法;太湖敞水区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和分析[J];水产学报;1997年02期 |
10 |
景民昌,孙镇城,李东明,杨革联,杨平;柴达木盆地3万年左右Ilyocyprisinermis灭绝事件及其古环境意义[J];现代地质;2001年01期 |
11 |
康育义
,刘冠邦
,王建华;苏北盆地西部下第三系的划分与对比[J];地层学杂志;1982年01期 |
12 |
李元芳,张青松,李炳元,刘福涛;西藏班公错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介形类及其古地理意义[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1年01期 |
13 |
蔡慧梅;南海北部大陆架表层沉积物中的介形类[J];热带海洋学报;1988年01期 |
14 |
谢叶彩;刘春莲;商建林;周洋;;三水盆地古近纪早期微体生物群及其古环境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15 |
禹娜;李云凯;孙新瑾;陈立侨;;洋山深水港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16 |
袁凤钿;准噶尔盆地侏罗纪介形类新知[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0年04期 |
17 |
孙镇城,曹丽,张海泉,张永华,董宁,乔子真,孙乃达,袁秀君,路艳丽,张宏欣;柴达木盆地全球末次冰期介形类动物群的演变[J];古地理学报;2003年03期 |
18 |
黄宝仁,杨留法,范云琦;西藏现代湖泊表层沉积物中的介形类[J];微体古生物学报;1985年04期 |
19 |
王克勇;贵州草海第四纪介形类及其古环境[J];贵州地质;1987年01期 |
20 |
朱德明;苏南太湖区域水环境生态症结及保护对策[J];资源科学;199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