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带的分类浅述
【摘要】:转换带在裂谷盆地中普遍发育,它是盆地形成时的应力及位移调节带,直接影响了盆地水系的演化、沉积物的注入方式、沉积体系的特征、有机质的保存及油气的运移方向等,世界上许多油田都位于转换带上。根据几何形态、构造规模和力学成因对转换带进行了分类:从几何形态来看,转换带可分为共轭会聚型、共轭离散型和同向型3种类型,每种类型又可细分为几种亚类,包括趋近、超接和平行等;从构造规模来看,转换带可分为盆间转换带和盆内转换带2种类型,盆间转换带分割半地堑,控制半地堑内沉积体系的发育特征,而盆内转换带控制了局部相带的分布,对盆地的规模和地层的发育特征影响很小;从力学成因来看,转换带可分为走滑型、拉分型和挤压型3种类型。
|
|
|
|
1 |
许志琴,曾令森,杨经绥,李海兵,姜枚,金之钧,郑和荣,郭齐军;走滑断裂、“挤压性盆-山构造”与油气资源关系的探讨[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
2 |
李扬鉴;中国挤压型盆地边缘的逆冲断层是潜滑俯冲作用形成的吗?——与罗志立同志商榷[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6年02期 |
3 |
王喜双,关德范;挤压型盆地油气聚集与地应力场[J];天然气地球科学;1997年01期 |
4 |
秦启荣,李乐,苏培东,徐多悟;挤压性盆地正断层成因探讨——以川中公山庙构造断裂为例[J];新疆石油地质;2005年02期 |
5 |
马文涛,马瑾,刘力强,马胜利,刘天昌,邓志辉;雁列断层变形过程中的声发射特征[J];地震地质;1995年04期 |
6 |
李伟,赵文智,刘宗诚;中国西北挤压型盆地超压泥与油气运聚关系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年05期 |
7 |
童航寿;拆离构造理论与找矿实践(二)[J];铀矿地质;1996年03期 |
8 |
曾宪斌,刘震,张万选;挤压型盆地温压体系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1998年01期 |
9 |
蒋海昆,马胜利,张流,侯海峰,曹文海;雁列式断层组合变形过程中的声发射活动特征[J];地震学报;2002年04期 |
10 |
张保康;区域重磁资料在地应力分析中的应用初探[J];物探与化探;1987年06期 |
11 |
陆克政;关于盆地分类问题的讨论[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4期 |
12 |
刘洪磊;黔东南推覆构造之认识[J];贵州地质;1990年03期 |
13 |
兴蒙—北疆研究组;中国兴蒙—北疆及邻区古生代岩石圈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1年04期 |
14 |
童航寿;;拆离构造与成矿作用[J];铀矿地质;1993年02期 |
15 |
陈绍藩,王建永,黄国龙,于伟营;吐哈盆地形成及其演化[J];世界核地质科学;2004年03期 |
16 |
周翠英,蒋海昆,周焕鹏,侯海峰,李永红;华东中强震的构造分类及地震活动图像中、短期异常特征[J];地震;2004年04期 |
17 |
李振生;刘德良;杨强;;库车褶皱冲断带断裂、构造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J];天然气工业;2007年05期 |
18 |
郑炳华;青藏高原线性构造及其活动特征[J];地震地质;1986年01期 |
19 |
丁式江;;韧性剪切带与金矿化[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1期 |
20 |
周鼎武,董云鹏,华洪,刘颖宇;“磨拉石建造”和“不整合”在地层对比中的意义——以扬子地块及其北缘晚前寒武纪地层为例[J];地质论评;1996年05期 |
|